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5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业电子商务开始蓬勃发展


  日前,据工信部相关人员透露,截至2010年底,我国涉农网站已近2万个,电子商务逐渐扩大至农村市场,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一直是国家的一项大事、要事。然而,不少村镇的农产品都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由于地域偏远、信息不发达,很多农民抓不住市场脉搏,一直重复种植同种作物,或是听说某农产品销路好就一窝蜂“跟进”,最终导致产品滞销,农民利益受损。即使农产品没问题,但由于缺乏销售渠道,农民也面临着中间商压价的现象,盈利有限。

  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则给这种情况带来了转机。浙西南湖源乡下溪村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杨梅种植史的村庄,由于杨梅销路一直打不开,丰产的杨梅没来得及上市就直接烂在了地里。后来,下溪村通过与农村中国网站合作,对杨梅进行重点宣传,一时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不但杨梅的销路一下子打开,更带动了下溪村周边的乡村游、农家乐等项目,让该村农民的收入一下子上了好几个台阶。

  其实,早在2006年,商务部就制定了旨在促进农村信息化和流通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各地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涉农网站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湖南,中农传媒与淘宝网、阿里巴巴合作打造了“特色湖南”网上平台,实现了农产品产销的无缝对接。短短4个月,该网络的点击率就高达587万人次,并且湖南的33个品牌农产品借助该网络平台,实现了4个月网上销售400多万元的良好业绩。

  在陕西,周至县三湾神舟行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西安市人人乐超市通过网络“联姻”,透过网上涉农平台,从未谋面的农商双方达成了西红柿、青瓜等6个品种蔬菜20吨的交易,交易金额约4万元。据悉,农商对接服务平台建成2年多来,发布各类信息6500余条,收录企业信息超过100家,达成交易4400个,交易额突破2.5亿元。

  在福建,“世纪之村”网络平台已在泉州市2350个村中的1850个村上线使用,发布村务公开信息9万余条,农产品信息60万条,成交金额达3100多万元。为泉州农村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

  在河南,97%的行政村开通了“新农村商网”,农民上网销售尝到了甜头。河南省虞城县城郊乡郑庄村长毛兔养殖户林阳此前一直没找到销路,他的兔毛在县里都是按照每公斤80元—100元的价格销售,自从他在“新农村商网”登记了出售信息,结果福建的一个采购商以每公斤260元的价格买走了他所有的兔毛。

  有关专家表示,农业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可促进信息流动,方便产业协调,提高市场透明度以及价格发现,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实时的市场对接、增加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效应,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和经营,或进行针对性生产,进而可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不过,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瓶颈。如“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不少涉农网站的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量少,内容雷同。二是受众局限,截至2010年底,我国农村互联网用户破亿,但仅占中国农村人口的15%。除了部分青年农民,大部分农民仍未有上网的习惯。三是农业电子商务配套环节薄弱,网站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也不是很多。此外,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机制不健全,涉农网站、平台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等也是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通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