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宁城县八沟道村村民曹昆,多年来靠耕种2.9亩的口粮田来维持全家四口人的基本生活,解决了温饱,手头却再无余钱。
2008年11月,曹昆家的生活出现了转折点——宁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县财政局签订了《宁城县推进农牧业重点产业贷款协议书》,对设施农业贷款实行敞开发放、保障供给、利率优惠等政策。
时逢村里规划建设食用菌种植小区,曹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自营一个5×8延长米的大棚种植滑子菇。但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的曹昆根本无法一下子拿出9万元经营这个大棚。焦急中,他想起了信用社。
向当地信用社递交了贷款申请后,曹昆就一直处于紧张的情绪中。但紧张的心情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化为了惊喜:贷款的钱拿到手, 5万元!
资金有了着落,曹昆干劲十足。当年出菇后就实现收入11万元,收回全部投资并盈利2万元。尝到了甜头的曹昆,今年又在信用社贷款12万元,扩大到3个菌棚,预计纯收入2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同村有11家农户建起了30个种菌大棚。宁城农信社累计给这些农户贷款200余万元,满足了八道沟村食用菌种植小区种菇的流动资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信合助力 设施农业大发展
宁城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拥有耕地面积169万亩。其中,棚室蔬菜面积17.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4%。设施农业已成为宁城县广大农村避灾增收的主要产业,也是政府部门重点推出的主打产业。
走在宁城,随处可以见到大棚。有一望无际的现代农业园区,也有散落在露天大田间的温棚。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宁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扶持的对象。
自2008年与县财政局签订《宁城县推进农牧业重点产业贷款协议书》以来,宁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就把支持设施农业发展作为金融支农的重要方面。
宁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刘长春说:“现在,设施农业园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越来越多。宁城的设施农业正在走向更高级的阶段。而农信社要做的,就是为其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助推其更好更快发展。”
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普通农民常常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宁城县联社分两次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使单户授信额度达到3万元,部分地区单户授信额度达到5万元。
同时,宁城县联社还根据政府制定的农业发展战略方向,积极与政府部门保持沟通和配合:积极地同政府签订贷款协调意向书,主动为农户降低利率;政府部门为申请到设施农业贷款的贷户进行补贴投保,贷款保险额为借贷金额的50%。
自2008年至今,宁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放设施农业贷款13.5亿元,为农户增加收入35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信用社的扶持下走上了“棚”程、赶上了鹏程似锦好光景。
农社携手 齐心合力谱新篇
天义镇巴林村陈玉峰家的土炕上,一本300多页厚的《蔬果养殖技术》被翻开到“火龙果”这一篇章,摊放在炕头。
陈玉峰家屋后,是他经营的320亩的裕丰蔬菜园,56座白花花的大棚一眼看不到边。
作为内蒙古第一个搞设施农业园区的人,陈玉峰也是最早发现问题的人:设施农业建设经营项目单一,农民“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容易引起盲目扩张。
而宁城县联社也发现:对设施农业建设的种种优惠,导致农民投资设施农业过热,温室蔬菜大棚建设相对过度集中,从而易影响信贷资金的投放质量。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农信社以更大的力度扶持设施农业项目的合理创新。
坐着飞机到天津、北京、广西、云南考察了一圈,陈玉峰决定了:在内蒙古宁城县的大棚里种植火龙果,而且是种植最高品质的红肉种火龙果。
按他的计划,三年之内,就可以建成一个占地300亩的宁城县第一个火龙果采摘园。
至于现在种植的传统棚室蔬菜,已经因其高人力成本,低经济收益被陈玉峰列入了淘汰的计划。
现在,陈玉峰正在酝酿着再次向农信社贷款的计划:“从2007年开始,我已经向农信社贷了300多万元了。这回创新是找着道儿了,还得找咱农信社帮忙。”这个当地人称“陈老板”的朴实农民说:“要不是农信社,我就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