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了河南邓州梁庄近30年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作者梁鸿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他们的情感和所面临的问题传达出了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的《走向现代化》论述了人的现代化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英格尔斯指出,要让所有的人达到丰裕富足的生活水平,最终要求人的素质全面提升。2010年获得了“人民文学奖”的《中国在梁庄》作为一本“非虚构作品”,远远超出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再一次叩响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如何发展之门,而这又促使更多的有着乡土生活经历的人们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回望情节。朴实的文风,“小人物”口述让我们或重温、或了解、或感悟农村曾经的艰辛、迷惘抑或美好的憧憬。
作者梁鸿曾说过:“我努力呈现的是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了的微观叙事:关于个人,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如果大家看了《中国在梁庄》之后,有所痛,有所思,心里有了那一片广阔而复杂的土地,有对那土地上的生命和那土地上的文化式微产生的某种温柔的痛感,我想,它的目的和意义就实现了。因为,心灵多了这样一个空间,就会对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化与现代化进程有不一样的想法,最起码,它多了一个思考的维度。”诚然,心灵需要启迪,而启迪我们的思想源泉是那些火热的生活。农业发展的困顿与繁荣、农民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或清贫、农村那片蔚蓝或灰蒙蒙的天空,给作家、给读者以很多思索的空间,也给我们诸多启迪,这启迪来自心灵深处。
“永恒的村庄一旦被还原到现实中,就变得千疮百孔。就像这宽阔的高速公路,它横贯于原野之中,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现代化已经到达乡村的门口。”而村庄呢?“却依然遥远,甚至更加遥远。”当现代化浪潮向村庄涌来,村庄该如何面对?
我们的回望有根基,有思索,有愿景。“废墟村庄”如何走向蓬勃发展之路,如何救救今天的孩子,理想青年的心在何处?是回乡创业还是扎根城市?还是选择“被边缘”的“第三条道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在描绘农村的变迁、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拷问了冲突背后的因由。梁庄的钱家因何变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候鸟式的人员流动给梁庄带来了哪些影响?渐行渐远的村庄教育如何回归?所有这些疑问似乎是向梁庄的人们提出来的,实质上是向所有关注“三农”的有识之士抛出的。“一朵不知名的花/在一个陌生的土地上/对诗人说道/我的情人/咱们不是出于同一土壤吗?”泰戈尔在《流萤集》中也发出过这样的疑问。
《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岳村政治》、《中国在梁庄》,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向生生不息的地方回望。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在梁庄》,其中的很多草根情节像一个个扔向我们心湖的石子,使我们的心湖荡起涟漪;那天、那路、那水、那人值得我们不断回望。我们要经常畅享“那春天鹅黄色的柳树,那清澈见底的河水,那树林深处的可爱小鹿,那成双的野鸭,那细白平缓的沙滩”。对于乡土中国,我们要在保护和尊重原则下,诊断、医治,因为中国在梁庄。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