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5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京东平谷大桃产业纪实
李永明

  有机大桃俏销市场
硕果累累
  游人畅游桃花园

  每年的4月中下旬,正值桃花含苞吐蕊时节。远远望去,万顷桃林似璀璨的朝霞染红整个大地,数以万计的城里人、艺术家和桃商来这里赏花踏青,赋诗泼墨、洽谈大桃购销生意。

  从1999年到2010年,随着大桃的驰名,平谷倾力打造桃花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今年,平谷借力全区目前正在打造的“中国乐谷”暨中国音乐产业园区,将桃花节升格为桃花音乐节,成为北京迈向国际性音乐文化中心的标志性音乐盛事。

  今天,平谷桃花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平谷大桃则成为了一个蒸蒸日上的产业。

  平谷,被世人称之为中国著名桃乡、世界最大的桃园,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川谷地,温和洁净的空气和特有的土质条件为发展大桃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种植条件。

  借助独特的区域优势,平谷区大力发展“大桃一品带动”的生态富民果品产业,从区域、品种、品质和反季节栽培等全面打造唯一性果品产品,建起了以22万亩大桃为主导产品的百里绿色果品走廊,建成了大华山、刘家店、王辛庄、镇罗营等10个大桃生产专业乡镇,128个大桃生产专业村。在全国区县级产桃单位中,平谷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最多、大桃产量最高、上市时间最长、单果分量最重、出口量最多、出口合格率最高,成为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代表。

  2010年,尽管遭到了50年不遇的极端低温冻害恶劣天气,但由于采取了保花保果提质增效措施,仍实现了稳产增收,全区果品总产量达3.58亿公斤,实现果品总收入12亿元,其中大桃总产2.8亿公斤,总收入9.4亿元,连续25年位居全市首位。

  作为北京市唯一入选的品牌,平谷大桃以18.56亿元的“身价”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同时被列为我国首批10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入欧盟市场,享受与欧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样的保护。

  按标准生产的大桃论个卖

  “老北京”大概都还记得,过去吃的桃大都是鸡蛋大小的毛桃,最大的也就100克重,红遍京城几十年的大久保桃,倒退二十年平均单果重不过150克,能长到250克的,就是“桃中极品”。如今,“半斤”对平谷大桃来说,也就是刚及格。平谷每年出产的大桃,单个果重在250克以上的占65%以上,每年举办“桃王”评选,最大的久保桃高达750克,最大的八月脆桃超过1000克。

  平谷大桃长得如此之大,全靠科技加管理;大桃的个头看长,得益于不断推广优质品种。平谷区的大桃品种园设在大华山镇,也是北京市果林研究所的中试基地,栽培着白桃、油桃、黄桃、蟠桃4个系列、218个名特优新品种,其中在全区推广主栽的有40多个。品种多了,桃的口味也就多了。碧霞蟠桃含糖量高达14%以上,咬一口齿颊留香;欧美人喜食酸味水果,平谷近几年推广了酸味油桃系列。酸的、甜的、酸甜适中的,平谷应有尽有。

  桃种的丰富,也使桃的收获期得以延长。过去,北京老百姓吃桃只能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如今,从国外引进的106个优质大桃品种中选育出了一批本区内实生、芽变,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桃品种。6月中旬,早美、早露蟠桃就早早地红了顶,开始下树上市;7月,庆丰、早久保、中久保紧随其后;8月,晚久保、燕红陆续而来;9月,有“碧霞仙子”美名的碧霞蟠桃“姗姗来迟”;10月,还有秋蜜、晚蜜双双而至;一直到11月,过了立冬,已是万物萧索的时节,最晚熟的冬桃才在枝头羞答答地红了脸。科技使早中晚熟的桃搭配栽植、合理布局,让人们把鲜桃一直吃到了初冬。

  为了保证桃的口味,从1999年开始大桃标准化生产,平谷建起了面积为10万亩的全国第一个大桃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为培育出精品名牌大桃,平谷区进行了大桃标准化生产实验,研究出了一套符合平谷特点并且得到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大桃栽培综合标准》。

  按照这一《标准》,平谷全力打造精品大桃。浇水,定时按需,不能为了催长可劲儿浇;施肥,以农家肥为主,施少量化肥均衡营养。

  地处深山区的熊儿寨乡熊儿寨村农民刘玉忠从2000年开始了标准化种桃,浇水、施肥、定果、套袋,每一项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当年,他的桃园里结出的大桃70%个头都在500克以上,最大的达到了1000克。由于个头大、桃型正、味道好,刘玉忠的大桃被推荐到了昆明世界精品农业博览会,摆到了国庆庆典的天安门。别人卖桃论斤,刘玉忠那人见人爱的大桃却论个卖。500克左右的10元一个,更大的要30到50元。这还只是地头价,在王府井举办的大桃展示会上,刘玉忠生产的500克以上的大桃卖出了每个200元的高价。2000年,他种的一亩半八月脆大桃收入高达4.5万元,平均每亩收入近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桃王”。

  实施精品战略迎战洋水果 

  进入新世纪,随着全国大桃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南方各种水果大举北上,洋水果替代性冲击,以及市民越来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平谷区的大桃产业迎来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全区大桃产业处于兴与衰的历史关头,平谷区果断实施精品、营销、产业综合开发三大战略,推进大桃产业升级,在全区大桃主要产区广泛推广各项优新综合配套技术,狠抓大桃增甜技术措施的落实,促进桃果增甜,把大桃产业做大、做特、做强。

  实施大桃精品战略,增加大桃的科技含量。果树需要疏花、疏果。可聪明的桃农从花刚出芽就开始疏,疏芽之后疏花蕾,然后才是疏花、疏果。一棵桃树可以开六七千朵花,最后挂果只留不到200个;千挑万选出来的桃子长到核桃大小,开始套袋,从此虫子咬不着、雹子砸不着,农药喷不着。待到采摘前半个月摘了袋,大桃细皮嫩肉,太阳一晒,一天一个样儿。还有,施肥用的是有机肥,打药喷的是生物农药,杀虫用的是太阳能灯,30多项现代栽培技术,培育出了无公害的优质大桃。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选”活动中,平谷包揽了大桃90%的奖项。

  夏各庄镇纪太务村农民屈海全,是全区种桃高手中的高手。2008年,他种的1.3亩反季节温室大桃由于用上了稳定树势、改良土壤、果品增甜着色和生态植保等几十项示范技术,收入高达24.6万元,创出了1亩桃园收入20万元的高效益,其中一棵树龄25年的“桃树王”就收入了6.36万元,相当于普通桃园20亩的收益,真正成了“摇钱树”。在平谷,像屈海全这样的种桃科技示范户已经发展到1000多户。

  大桃质量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大桃销售工作,使全区的大桃基本实现了顺畅销售。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多数桃农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运销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农民开始加入了专门搞运销的行列,一支1000多农户组成的运销大军应运而生,改变了桃农自产自销的生产方式,同时也使平谷大桃的销路大开。平谷区也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进入运销领域,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大桃交易市场,为运销专业户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目前,这个市场的年交易量达8000万公斤,交易额1.6亿元。同时,开拓外埠市场,扩大在南方市场的销售范围;进军国际市场,出口日本、英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内外建立比较牢固的市场销售网络基础上,平谷在首都60多家宾馆饭店、400多家商场超市和200多个社区建立了销售网点,在市区主要社区内建立了几十家甜桃直销店,其销售从产地批发向直销、配送、专卖等现代业态以及中、高端市场延伸,全区大桃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使首都成为平谷精品大桃的主销市场,确保了全区大桃的顺畅销售。

  大华山镇前北宫村的王久海是最早成为大桃销售专业户的人之一。那时,正是平谷大桃的生产面积和产量飞速发展的时期。王久海从中看到了商机,认定只要找到销路,大桃销售将有利可图。于是,他东拼西凑了5000元路费踏上了考察市场的列车。市场真的被他闯开了。平谷大桃开始销往广东等地。王久海的生意逐年扩大,现在,他在国内外的固定客户就有60个,年销售大桃8000吨,纯收入50万元。如今的王久海,成立了大桃销售公司,建起了果品冷藏库,购置了私家轿车。过去的“桃贩子”,现在成了“农民商业经纪人”。

  用传统文化拓展致富渠道

  自古以来,桃被视为吉祥之物,果中之冠,人们常常以桃祝寿、以桃祈福。在中国民间图案上,有“童子献桃”、“玉女献桃”、“金猴献桃”和“龙凤献桃”等传说,每个传说又都各有典故。

  近年来,桃乡平谷借助神话中的传说,利用传统的桃文化发展桃产业,致力于高档文化桃的研发生产,精选出“平谷红不软”、大久保、华玉等存放期较长、口感甜脆的桃子,让太阳在鲜桃上写字绘画,并赋予了一个时尚的名字“创意桃”,成为桃中一品,拓宽了老百姓的致富渠道。

  这种桃子均为套袋桃,在成熟半个月前去掉袋子接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合作用后变为鲜红的大桃。就在阳光照射的这一时期,平谷桃农通过不同类型的贴膜,开发出“贺寿”、“喜庆”和“十二生肖”等晒字桃、异形桃系列产品。因其巧妙融合了传统文化因子,并能在常温下保存一个星期不烂,深受市场的青睐。这些造型各异的生日礼品桃每个售价要比一般桃高出2至3倍,其中寿星桃的价格更是高出十几倍。尽管如此,仍引来市民争相订购。

  如今的平谷,已有10多个村的果农种起了这种“创意桃”,通过刻模、贴字等技术手段,开发出奥运、寿星、生肖、情侣四大系列和透字及立体造型两类生日礼品桃产品,大大提高了大桃的身价,不仅在城里办起了专卖店和直销处,还把寿桃销到了上海、广东等地。

  不仅如此,敢为人先的平谷人还利用高新技术深度开发桃资源,加快大桃产业链条由生产环节向加工、销售、储藏环节延伸,让一棵桃树产出了百种产品。

  每年春天,全区22万亩桃园化作一片桃花海。繁花过后,真正坐果的花朵不到10%。为保证果品质量,大部分的花朵被果农疏掉。2006年5月,平谷桃农第一次从桃花上挣到了钱:一公斤鲜桃花能卖10元左右,而一公斤干桃花能卖到80元。

  花钱收购花瓣的是落户平谷的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他们看中的是桃花中富含的营养元素。桃花经过生物萃取提炼成桃花精油,制成软胶囊,每公斤售价高达4万至6万元。过去“化作春泥”的桃花,现在成了助人养颜的保健品。

  桃花之外,科研人员还开发了桃休闲食品、保健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工艺品五大系列、一百多种产品。

  “一桃百样吃”。从桃叶、桃花到桃核、桃木,所有材料都派上了大用场。依托桃林资源,平谷区建成北京绿缘桃木雕刻工艺品有限公司等6家桃工艺品加工企业,开发了桃木梳、桃木剑、桃符、桃木手链、桃木坠和桃木生肖等200多个桃木雕刻品种,年综合生产能力30万件(个),畅销北京、天津、上海、湖南等国内市场,出口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在北京市科委和平谷区政府19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下,北京市健康产业中心利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大桃产品的项目攻关,把大桃的深加工细化到了分子结构。桃花、桃果、桃叶,甚至是榨汁之后的废弃物桃渣都成了深加工的原料。随着科技在大桃产业的不断渗透,平谷大桃的含金量越来越丰富,成了可以无限开掘的一桶金。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桃产业改变了平谷全区15万山区半山区农民的命运,成为全区山区半山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带动了全区果品加工、旅游、餐饮、住宿、包装、建材、农机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年人均大桃收入由10年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8000多元。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可爱的家乡”。今天,这首歌由平谷人唱来,蕴涵了更为丰富、真挚的感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