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5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保障房的安全谁来 保障


  保障房变“楼脆脆”

  据新华社报道,六家拥有特级、一级施工资质的施工企业,共同承建总投资8亿元的青海最大拆迁移民安置工程康川新城。但这一保障性住房工程未毕,六家“大企业”都盖出了“问题房”,21栋楼被检出质量问题。据介绍,康川新城属限价类保障性住房,总投资8亿元,用于安置西宁甘河工业园西区征地所涉5371户搬迁户,一次性集中安置22600人。工程由6家拥有特级、一级施工资质的知名施工企业共同承建,这也成了相关方面推卸责任的理由。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称,从这么多投标企业中“优中选优”,没想到最后6家企业都盖出了问题房。

  青海省出现的保障房建设质量问题,不是孤案,在全国其他地方,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类似问题。新京报的社区调查发现,北京的危改房回迁工程广渠家园,存在屋顶倾斜、楼面裂纹、墙体开裂等问题,居民入住已两年,时时要为居住安全担忧。

  压担子不能压垮质量

  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苏海红在谈到康川新城工程时说,让六家企业在一年内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及配套工程,其间不可避免存在搞突击建设而忽视质量的违规行为。工期过紧除了客观因素外,一部分压力也来自于地方政府。频频出现的问题提醒我们,如果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因为数量、规模、工期、进度等原因导致质量问题将得不偿失。一旦保障房的安全出了问题,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可能比不建保障房还要严重。

  其实中央给地方下达保障房建设任务并作为硬性指标进行考核,目的是帮助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地方政府部门不能歪曲上级的指示,盲目推崇“数字政绩”,要质量数量两手抓,坚决实行质量问责,不能等出了质量问题再去纠正。

  积极扩展资金来源

  康川新城事件发生后,有人解释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遭遇通胀因素和建材涨价,施工单位不愿再投入成本确保质量”。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保障房建设一大难题。住建部副部长齐骥3月9日曾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有8000多亿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剩余的5000多亿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资金来源的多方性可能导致各种问题。一是在资金未能到账前,迫于指标压力,地方政府可能忽视质量而保数量;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保障房的公益性,在“只赔不赚”的事实面前,个别地方就可能怀着“能省就省”的节约心态行事,这必然导致安全性能的下降。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出台很多新的政策,保障房建设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民间投资、信托资金、债券等多渠道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资金的缺乏将得到有力缓解。此外,住建部正在研究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机制,保监会年内将会出台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国资委要求央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的机会参与保障房建设。

  赋予业主话语权

  在保障房的建造过程中,必须引入业主的监督机制。由于保障房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计划配给的性质,因此保障房业主缺少与开发商进行市场博弈的现实条件。但是,只有住房的业主才会最关心自己居住房屋的质量,这次青海“康川新城”问题的暴露就是由业主首先发现的,它避免了房屋交付使用后才发现问题的更多麻烦。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必要的机制,赋予保障房业主足够的话语权,让他们全程跟踪监督保障房的建造,有条件维护自身的利益。

  (张 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