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到现在,棉花价格总是飘忽不定。去年5月,棉花价格为17000元/吨,六个月之后,棉花价格扶摇直上,每吨价格超过3万元,到今年二月,棉花价格创下35000元/吨的记录。自4月份以来,国内棉价又以平均每3天500元/吨的价格迅速下跌。两个月的时间里,棉价一路回落至22000元/吨,暴跌近三成。
织布厂、印染厂以及一些小型服装企业等下游用户有60%-70%停产,纺织企业产量直接压缩了40%-60%。
“存3000吨棉,就亏损3000万元,一吨亏一万。” 武汉一棉负责人曾中一称,棉价大涨时,不少企业以高价位囤积了大量棉花,有些大企业囤货达万吨,这意味着将直接亏损上亿元。
“整个行业很困难,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严重。”曾中一表示,去年棉价飞涨,下游客户也争着抢货,订单都排不开。今年4月以来,棉价开始下跌时,很多纺织企业都持观望态度,只能用一点,买一点。
他还指出,随着水、电、气、油及人工成本等的不断增加,企业目前面临着生产成本剧增的压力,加之国家相继收紧银根,不少中小企业缺少流动资金,生存更难。
另外让曾中一担忧的是,持续下跌的棉花价格会挫伤农民积极性,进而减少棉花产量,纺企就只能选择进口棉花,棉花的采购成本约占企业综合成本的70%,使用进口棉花,将使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届时,纺织企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
去年棉价大涨时,武汉林盛纺织负责人李诗林以每吨高达3万多元的价格一口气吃下几百吨棉花,现在棉价已经跌了30%,他已赔了一百多万。李诗林说,棉花价格一路下滑,企业的库存注定要亏本销售了。但让他苦恼的是,这么多的库存想卖出去也是个大难题。
业内人士称,多数企业库存皮棉购入价都在每吨2.8万元以上,而目前的行情已落至2.3万,来不及出手的囤棉者,账面亏损达上千万元。
“目前,消化库存是所有企业躲避风险的办法。”曾中一表示,多数纺织厂库存高,有的库存高达一个半月,高库存成了难以摆脱的紧箍咒。“去年客户来买棉布和棉纱,即使价格翻番还争着抢。而现在,纺企却很难卖货了。今年国内的纺织企业没有好过的,山东、江苏一带的大企业今年亏多少个亿还说不定。”
从整个行业来说,纺织品的出口订单减少了1/3,林盛的纺织品出口创汇为1500万人民币,而目前已经没有出口订单了。
棉花是纺织企业的原材料,原材料价格跌了岂不是利好?为何会造成企业的重大亏损呢?
“这是一种误解,”业内人士表示,从棉农、商贩、棉纺企业到服装终端企业,纺织业是一个“居中”行业,是损失最大的。下游客户是买涨不买跌,棉花涨得厉害,订单下得就多,反之,客户下单就会减少。
而纺织业同样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这加剧了下游企业的观望情绪,如此,整个生产链进入了一个“跌价”的恶性循环。
“受欧美市场复苏缓慢,采购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等因素影响,国内棉纺织品出口优势不在,纺织企业的订单量减少。”曾中一指出,我国的纺织行业依然属于出口型工业,但国内纺企却在以高出国际10%-20%的成本进行生产,这让中国纺织业出口面对极大的挑战。曾中一说,他担心,由于棉价前期位于高位,国内纺织产品国际竞争力被大大削弱。
“以前我们的订单能排到2个月后,现在只能排到半月之后了。棉价下跌,使得不少客户也在观望,谨慎下单。”武汉另一纺织企业负责人介绍,纺织企业一般有两到三个月左右的库存。“三个月前,企业以3万元/吨的合约价收购棉花,现在和客户按现价签约时,每吨损失五六千元,按照每月350吨棉花的用量来算,三个月就达1000吨,损失好几百万。”
(摘编自《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