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安徽无为县供销合作社加强改革力度,协同多部门共同努力,选择以土地确权和拍卖为突破口,攻克阻碍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难题。截至2010年,全面完成了16家棉花企业的改制任务,共分流、安置各类人员4320名,并计划2011年完成对社属的19家商贸企业的改制。
无为县供销合作社原有棉花、商贸企业35家,各类人员总数7398名,其中全民、集体性质的职工5274名。2009年初,县社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6家纯商业公司和13个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改制任务。
但是,改制推进不久,显露出的三大问题制约了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一是企业部分土地、房产权属证件不全。大多数商贸企业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商品经营的用房用地,皆为“国家土地划拨和企业简易建造”性质,既无土地使用证,也无房产证,据统计,19家改制企业无土地使用证的有69宗,占地面积约15.2万平方米,占全部190宗土地的36%,为改制后将其土地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实行公开拍卖等,造成了较大的障碍。二是职工占用公房矛盾突出。有近600户职工家庭的公住房,因坐落于企业办公、经营场地内无法进行房改。改制推行后,搬迁的费用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三是改制成本缺口较大。据测算,19家商贸企业改制需支付职工买断工龄的补偿金等直接成本约10600多万元,同时需支付的资产评估费等间接成本约3200万元。而19家商贸企业现有资产总值约5000万元左右,与改制所需的成本1.38亿元相比相差近9000万元。
近年来,安徽无为县供销合作社聚集多部门力量,共同攻克供销合作社的改革难题。县社着力探求和推行企业资产变现和改制新方法,有效解决了改制资金短缺的问题。首先,国土局与县社密切配合,完成了69宗土地确权的具体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69宗共计228亩的土地确权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次,采取“行业评估、企业复议、县社把关”的办法,对全部改制企业的184处土地和房产,逐一进行了价值评估,并将其中100多块具有商业开发和升值潜能的地段(含房产),逐步申报、纳入乡镇建设发展规划,并实施商业用地拍卖。去年以来,已有7家企业拍卖了11处土地及房产,共筹措资金2400多万元。再次,通过申报核销呆帐、“缩水”还贷等方式,化解银行债务。最后,按照“适当补贴、平稳搬迁、维护稳定”的原则,慎重解决职工占住公房问题。各改制企业根据其资产变现可承受的能力,在确保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金和职工买断工龄补偿金等重要改制款项全额兑付的情况下,制定对部分职工住公房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它相关解决措施。
目前,无为县供销合作社全面完成了对19家商贸企业改制前的财务审计,在今后的改制中,将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单位进行审计。
(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