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彻底解决农村的废旧物资污染问题,除了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用行政手段来监督、减少污染排放外,更主要的是要完善农村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要积极引导企业健全在农村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在整治农村污染的同时,给农民灌输环保理念,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环境保护部于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我国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根据介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环保欠账过多;三是农村环境管理的基础也很薄弱,法规标准很不完善,监管能力严重不足。
在广大农村,不要说专业的环保设施,分类的垃圾桶都是难以见到的稀罕物。根据相关资料,目前农村生活垃圾中约70%为厨余垃圾、作物秸秆等有机垃圾,20%为废纸、塑料类,约4%为玻璃,剩余的为金属、布类等。其中大部分物质都具有被资源化利用的可能,合理加以开发利用就能变废为宝。但是在农村,人们对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采用简易堆放、填埋、焚烧等方式,不但占地面积大,而且产生“二次污染”。一面是垃圾如山破坏环境,一面是资源短缺影响生活。
长期以来,国家在对农村垃圾的治理上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几年来,该政策确实发挥了作用、取得了成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使得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是不难看出,与庞大的生产、生活废旧物资相比,国家的投入也只能成为“杯水车薪”。投入的资金在治理已经存在的废旧物资上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促成农村物资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是“治标不治本”。
要彻底解决农村的废旧物资污染问题,除了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用行政手段来监督、减少污染物排放外,更主要的是要完善农村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使各种所谓的垃圾有科学、合理的出口。解决这个问题,企业行为要比动用行政手段更有效。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将市场主体引入到对农村废旧物资的处理中来。通过企业建立统一的回收网点,再对这些废旧物资进行相应的处理或加工,才能真正变废为宝,只有引导企业健全在农村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点,让这些废弃物在被广大农村消费者丢弃的同时就可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才能逐步将“变废为宝”的观念扎根在农民心中,而这些要比环保理念的灌输、环保口号的提倡更有效、更长久。
由于广大农村的回收战线长、交通运输成本高、工业废旧物少等原因,对再生资源企业来说,农村要比城市的回收成本高,因此国家应当通过加大资金、政策引导的力度来促使再生资源企业建立、完善在农村的回收网点,只有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才能将农村的废物变为宝物,也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效机制。环保部透露,中央财政还将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以奖促治”政策的资金支持力度。广大的再生资源企业也应重视农村再生资源市场的巨大潜力,把目光投在农村,把网点更多地布在农村,为解决农村的污染问题做贡献,也为企业的发展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