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造规范化经营的现代银行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合作银行)合规建设报告

  2004年-2010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员工结构变化图
  2004年-2010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风险拨备变化图
  2004年-2010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变化图
  2006年-2010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变化图
  2004年-2010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变化图
  2004年-2010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案件走势图

  注:省联社成立后,主动排查案件风险,一批陈案在2005年-2006年得以集中暴露。

  自2004年5月26日成立以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引领全省农村信用社(含农商银行、合作银行,下同)坚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合规建设,在主动管理风险中努力把握各种发展机会;大力践行“三大使命”(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做出新贡献),并把“推进规范化”作为首要任务,把案件防控作为重于泰山的头等大事,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地对农村信用社这一传统的金融肌体实施全面的规范化改造。经过七年来与银监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农村信用社正从管理极其薄弱、风险状况高居的困境中走出来,逐步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起点:

  “五大难题”凸显规范化薄弱基础

  ●历经50多年发展,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不可替代

  ●历经计划经济时期,这一全省最大的地方银行改革前积累了大量问题和矛盾

  ●发展必须克服五大难题、五道坎,省联社成立后带领全省农信社努力在困境中崛起 

  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之前的50多年发展中,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为地方经济特别是“三农”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累积了大量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难题。省联社成立之初,相当多的法人机构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当时全省农村信用社主要面临“五大难题”:

  资产质量差。全辖实际不良贷款占比超过60%,部分联社高达80%-90%,部分联社风险一触即发,成为农村信用社生存下来、发展下去的最大“障碍”,求得生存是当时的首要问题。

  历史包袱重。全辖实际资不抵债额超过70亿元,80%的县联社存在当期亏损,70%的县联社遗留下近30亿元亏损挂账,成为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持续发展中的一块“心病”。

  服务手段落后。各项业务以手工操作为主,结算渠道基本不畅,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信息化水平、网点形象与各家银行相差甚远,成为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提升服务的一块“短板”。

  员工素质偏低。1.67万名员工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员工占78%,大专以上员工不到20%,本科学历的员工不到3%,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偏低,成为农村信用社规范管理、应对竞争的重要“羁绊”。

  管理基础薄弱。法人单位各自为政,标准不一,管理混乱,监督不力,违规普遍,行业管理、企业文化、党的建设长期严重缺位,成为农村信用社正规经营、合规管理的最大“难题”。

  同时,相比国有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剥离、资本金注入等政策,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扶持政策非常有限,改革时按资不抵债额的一半给予江西农村信用社的26.5亿元央行票据资金及短期的减免税政策如同杯水车薪,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难题只能靠农村信用社通过发展去努力化解,导致一些农村信用社近几年依然在经营的困境中挣扎求生。

  面对众多的困难,省联社成立后,从规范化入手,抓住农村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改革求生存、谋发展,开始展开一系列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

  破题:

  标本兼治全面展开规范化改造

  ●建立覆盖每项业务和管理的规制800多个,努力实现“靠制度管人管事”

  ●再造业务操作和管理流程750多个,启动“按流银行”进程

  ●七年精减员工近6000名、招聘员工7300多名,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七年查处“三违”人员4.7万人次,重拳整治各种违规行为

  面对百废待兴、百事待举的局面,省联社成立后,大力践行“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做出新贡献”三大历史使命,并把“推进规范化”作为三大使命之首,展开一系列强基固本的破题之举。七年来,省联社立“三纲”、建“六制”、实施“十二大工程”、推进“三大全面管理”,对全省农村信用社这一传统落后的金融机构实施了系统的规范化改造。

  重拳整治违规行为。为治理改革之初员工违规违纪行为普遍和屡禁不止的问题,省联社积极配合监管部门,“乱世用重典”,对症下猛药,重拳整治各种违规行为,先后开展了三年案件专项治理和三年案件治理强化提升年活动。七年来,省联社先后出台了《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员工违规违纪行为扣分办法》、《员工从业“十不准”》等10多个处罚制度、1100多条处罚标准,设置了员工“20条禁令”、高管人员“8条高压线”,做到道德风险“零”容忍;落实干部(岗位)交流、强制休假、离岗(任)审计等监督制度,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全面推行委派会计制,重点加强重要岗位和业务的监督制约;在全国金融系统首次实行案件损失赔偿制度,对几起新发案件落实了赔偿责任;组建全省稽核监察总队、市级大队、县级中队,尝试建立省联社直属“飞行大队”,形成纵横交叉的立体式稽察网络体系;主动“排雷”,开展“地毯式”案件专项治理,深度排查极易诱发案件的领域和行为。七年来,共查处案件743件,处理47816人次,其中警告至开除处分1459人次,移送司法机关及判刑171人,辞退、下岗、免职4017人,经济处罚2.8万人次,追责高管1638人次。特别是今年2月份以来,为吸取鄱阳县“2.11”案件的深刻教训,省联社举一反三,全面启动了以“深度排查风险隐患、全面推进合规建设”为主题的“合规年”活动,全面完成了结算账户、委派会计履职、干部员工监督制度执行情况三项风险大排查,通过对全省农信社8万多个对公账户逐一进行交叉对账排查,对账相符率达100%;全面展开了对信贷、中间业务、资金业务、电子银行、信息科技等各项业务与管理领域的风险排查和系统整治,全方位加强规范化建设;全面优化完善制度、流程、手段和监督体系,打牢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真正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正规化现代银行机构。

  系统展开规制建设。为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无章可循、循章不一的问题,省联社成立之初,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遵循现代银行管理规律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要求,全面展开制度规范建设,做到业务开办、制度先行,先后建立完善核心业务、组织行为、监督保障三大类基本制度100多项、具体制度430多项、标准文本280多个、标准规范830多条,以及文明服务、VI形象、安全防范、职场管理等各类标准化建设体系。七年来,省联社陆续主编了《战略与理念》、《企业与文化》等系列管理丛书,详述战略理念与制度要求;每年都把当年新出台的规制编印成《管理制度汇编》,供各单位及员工学习使用。今年3月开始,省联社再次对现行所有制度与文本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做到“开办一种业务、出台一项制度、建立一个流程、跟进一份文本、完善一套检查标准”,保证各项制度的合规性、时效性、系统性、衔接性。目前,内控制度全面覆盖每一层组织、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彻底改变了过去管理杂乱无章、制度五花八门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建立了完备的规制体系,形成了良好的规制文化。

  打造现代“流程银行”。为破解岗位职责不明、制度执行力弱的问题,2005年,省联社借鉴现代流程银行的先进理念与成果,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全面系统地整合了各项业务和管理操作流程520多项,2006年初在全省推广,使流程成为合规管理的治本之策和总抓手。每个流程都明确了每个环节由谁做、做什么、注意什么、承担什么责任等详尽内容,使各岗位管理要素、风险点等执行制度的具体要求一目了然,并以树状图表形式,汇编成《管理操作流程》一书,员工人手一册,直观、易懂。同时,及时配套编制了《管理与流程》、《标准化执行手册》、《规范化培训资料》等工具型书籍,形成流程管理工具,使各项流程有了执行载体。目前,省联社适应业务发展变化需要,正在对现行所有制度和750多个流程进行全面优化提升,并将展开流程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系统推进流程化管理,真正打造现代“流程银行”。江西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经验开创了中国合作金融史上的先河,成为全国同行业学习借鉴的“范本”。

  全面提升队伍素质。为化解员工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管理与竞争需要的难题,省联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员工作为企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不断完善干部员工管理机制。通过开展“百福佳丽”评选、企业文化巡回宣讲、大型宣传教育、文明规范服务导入等活动,大力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通过推行岗位竞聘、员工等级管理、计价薪酬、平衡计分卡及360°考核等全面绩效管理,广泛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省联社商学院、合作办学、岗位资质认证、全员培训等方式,让队伍“大充电”;通过内退、淘汰、招聘引进等渠道,每年实施千人“大换血”。七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在队伍总量基本稳定下实现了素质大提升、结构大优化,共精减员工近6000名,招聘引进新员工7300多名,大专及以上员工比例提高到66%;开展各类培训1.4万期、58万多人次,其中省联社组织各类培训485期、5万多人次,对各单位高管、机关中层、基层社主任、大客户经理、新员工的培训面均达到100%。

  嬗变:

  辛勤耕耘迎来脱胎换骨变化

  ●近年来发案数量年均下降36%,发案率接近银行机构正常概率

  ●近几年主要风险指标进步度位居全国前列,风险状况持续好转

  ●各项业务实现跨越发展,明显高于全省金融机构和全国农信社平均水平

  七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进入历史上规范化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各项风险指标持续好转,业务指标不断刷新,艰辛耕耘结出丰硕成果。

  发案概率持续下降。七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保持案件查处的高压态势,案件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发案率逐年下降并接近银行机构正常概率,使一批困难联社风险明显好转、转危为安,一批高风险联社正在摆脱危机、起死回生,少数联社一触即发的风险得到平抑、顺利“软着陆”,近年来案件数量年均下降36.1%,2009年实现零发案。为建立案防长效机制,今年省联社要求每个员工与单位签订《合规责任状》、贷款整治《承诺书》,全面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强化员工合规意识,杜绝和减少案件风险发生。

  风险状况持续好转。近几年,全省农信社主要风险指标进步度均位居全国前列,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至8%,累计下降50多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经营利润100多亿元,全省92家法人单位全面盈利,彻底消化了近30亿历年亏损挂账,一举甩掉当期亏损和亏损挂账“两顶帽子”;风险拨备从零拨备到累计计提各项拨备100多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110%;资本充足率由改革前的-2.13%上升到8.07%;资产利润率由0.7%。上升至6.6%。。

  各项业务跨越发展。七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存贷款增幅每年都明显高于全省金融机构和全国农信社平均水平,各项存款余额从420亿元上升到2180亿元,增长4.4倍;各项贷款余额从300亿元上升到1420亿元,增长3.7倍;存、贷款年均增幅分别达25.84%、24.62%,业务规模从全省第四跃居第一。

  竞争实力明显增强。通过持续推进一系列标本兼治的理念与措施,目前,江西农村信用社发展思路比任何时候都清晰,规制流程比任何时候都明确,企业形象与市场地位、员工素质与精神面貌、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今非昔比,全省农村信用社正步入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已发展成为省政府领导下全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客户资源最广的地方银行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江西人民自己的银行”,各项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好评,先后获得各项荣誉830多项,其中省联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省企业“四好”班子、连续四年获评“省直文明单位”,连续五年获评全省“党的工作特别优秀奖”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40多项。

  目标:

  持之以恒打造正规化现代银行机构

  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农村信用社将围绕打造“规范化经营的现代银行”这一目标,加速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全面绩效管理、全面客户管理、全面合规管理、全面党建管理,努力打造正规化现代银行机构。

  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视风险为重要资源,变被动防范风险为主动管理风险,使风险管理成为一种日常行为、一种组织责任、一种企业文化,形成全机构、全员工、全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全覆盖机制。按照企业组织的各个层次把风险责任分解落实,使各高级管理层、经营层和各级组织、各个岗位的风险管理责权更加明确并得到落实;从企业经营战略至每项具体的业务行为,建立风险管理目标,使每项业务活动、每个管理环节都全面落实风险管理的要求;从风险识别和计量、风险控制及企业文化建设、监督制约等方面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推进全面绩效管理。全面推行薪酬计价管理体系、平衡计分卡考核体系及360°考核办法,完善员工等级及干部管理机制,使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当期绩效决定薪酬、长期业绩决定升迁”,充分调动全体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进全面客户管理。积极抓住一切有效发展机会,争取一切优质客户,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千方百计争取主动。深入推进双层经营战略、全面导入文明规范服务、建立完善客户维系与营销机制,有效对接客户层级与需求,提供差异化优质服务,不断壮大客户群体与优质客户源。

  推进全面合规管理。扎实开展“合规年”主题活动和“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案件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从理念倡导、制度完善、流程优化、系统技术、合规审查、责任承诺、问责考核等多方面入手,持续推进合规建设,变被动合规为主动合规,使合规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确保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系统党建工作。把党的建设融入法人治理机制之中,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使之成为凝聚力量的战斗堡垒,为打造现代银行机构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利用党的纪律检查的有效方法和机制,加强对广大党员的监督,引导和支持群团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防范员工道德风险。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