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蕾)6月15日,“2011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论坛由中国棉花协会、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为“风险与机遇:中国与世界棉业的未来发展之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戴公兴,辽宁省副省长邴志刚,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中国棉花协会名誉会长林乃基,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总社棉麻局局长、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芳主持。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就当前全球棉花与纺织形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共同谋划中国世界棉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邴志刚副省长代表辽宁省人民政府致欢迎辞。他指出,随着国内外棉纺织品需求的持续增长,我们应充分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进一步挖掘棉花生产潜力,依托先进的高产栽培模式和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棉花品质,改变分散种植姿态,逐步实现区域化种植,促进我国棉花产业更大发展,为世界棉花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平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戴公兴做了题为《应对风险 共享机遇 促进中国与世界棉业的和谐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2010/11年度,受产需缺口加大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棉花价格波动幅度和速度历史罕见,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全球范围内资本流动性过剩;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支撑;三是有的国家限制棉花等产品出口。尽管价格上涨源于供需缺口,但由于严重背离价值,市场出现大起大落。我国多措并举,加强管理监督,加快运输,规范秩序,抑制过度投机。中国棉花协会积极发挥协调、自律、引导作用,多次发布行业警示,传递政府调控信息,引导企业规避风险。目前棉价回归理性,趋于基本稳定。他认为,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中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劳动力、比较效益等诸多因素挑战,因此,政策设计上需要长期、稳定的制度,以保证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稳定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和用棉国,未来五到十年,这个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棉花产能仍具增长潜力,国内棉花需求增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仍将保持一定幅度增长。
对新年度的棉花生产,戴公兴介绍,中国棉花协会监测,2011年中国植棉面积8208万亩,同口径对比较上年增长6.6%。目前全国棉花总体长势较好,有望获得好的收成。3月底国家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有利于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但是,政策设计还需要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走出“棉贱伤农,棉贵伤企”的怪圈。在政策实施上,应重视细节,考虑得更加深入、全面。另外,在纺织方面,更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影响力。他认为,品牌化是中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棉花协会推广的中国棉花(COTTON CHINA)标志,旨在以注册商标为载体,以“优质、纯棉、环保”为理念,打造行业品牌,推广国货精品,提升中国棉花及棉制品整体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环保,拉动消费。目前,中国棉花协会以公益化运作方式,接受企业挂牌申请。
最后,戴公兴强调,诚信合作乃立业之本,中国棉花协会愿与世界棉业组织一道,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竞争有序、诚信互惠的贸易环境。
中国国际棉花会议每两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是国内级别最高的棉花行业会议,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棉花会议。会议期间,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发表了演讲,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了与棉花行业有关的经济环境、政策导向以及供需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棉花协会还主办了一场以宣传中国优质棉制品服装、推广“中国棉花”标志为主题的时装晚宴--“中国棉花之夜”,与会代表身着纯棉服装,共同欣赏了国内知名纺织品服装厂商提供的纯棉时装秀,领略了纯棉服装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