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6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民的互动理念比农产品更“金贵”

杨朝清

  如今上网早已不是稀奇事,不少农民为了及时掌握行情,也开始上网卖农产品。贵州省贵阳市开阳群兴村农民陈桥荣,从事生猪销售多年,由于了解行情不及时,买卖时有亏本。去年,他听说重庆猪价涨了,于是组织40来头生猪,可货没到重庆,猪价就跌了。后来,他上网查询行情,生意越做越好。(6月14日《贵州都市报》)

  农民网上卖产品,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社会新变化:农民正从传统的“被迫适应”市场,转变为新兴的“主动接受”市场;社会互动的类型也从强制“蜕变”为顺从,以一种更加积极、从容的心态,来促进买卖双方的互动,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农产品供销链条上,始终存在着“断裂”现象。农民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上,却忽视了销售,把希望寄托在米贩子、菜贩子等各类“中间商”身上;农民缺乏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产销“脱节”。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只能凭借过往的经验和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决定生产多少农产品,这是一种“被迫适应”市场的行为,既增强了生产成本,也加剧了市场风险,“菜贱伤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农民上网卖产品,既是对市场竞争的主动适应,也是对于买卖双方互动模式的新尝试、新探索。从生产上讲,依靠网络平台,农民可以快捷、全面地获取各类咨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销售上讲,农民可以越过“中间商”,减少互动的层级,直接和消费者面对面沟通交流,从而顺利地实现产销对接,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拓展销售渠道,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古语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农民上网卖产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变革。而支撑这一社会变革的基石,在于农民对市场竞争的主动适应,在于农民对社会互动方式的积极改变。从贵阳市的具体实践看,这一变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值得赞许和推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的互动理念和创新精神就像黄金一样,比农产品本身更加珍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