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满腔热血一心扑在供销合作事业上,人们称之为以身作则的带头人;他大刀阔斧改革供销合作社用人体制、经营机制,人们称之敢为人先的改革者;他常年奔波于基层解难答疑,人们称之为最朴实的当家人。如今年届81岁高龄,却依然心系供销合作事业,坚持为服务“三农”献计献策。他,就是江苏省金坛市供销合作社原党委书记、主任常挺芳。
说起常挺芳,金坛老供销合作社人都记忆犹新。1983年6月,常挺芳调任金坛市社党委书记、主任,从到任第一天起,常挺芳便用了近20天时间跑遍全系统28个基层社和直属公司。经过深入调研,常挺芳发现当时制约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根子是干部职工观念僵化,症结在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相适应。于是,他坚持对金坛市社系统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即:改革用人制度,打破铁饭碗,能者上、庸者下;基层社、部门柜组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工效挂钩”,工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奖罚制度。第二年,金坛市供销合作社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前茅。紧接着常挺芳抓住机遇,响亮地提出“不破不立,供销合作社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打破常规,冲破条块束缚”的口号,积极采取“内连外联”(内部连锁、外部联合、联营)的经营格局,大力实施商商联合、内外贸易联合、工商联合、农商联合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改革、创新为金坛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常挺芳时刻不忘办社宗旨,始终坚持富民兴社,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
他组织全系统近400人的专业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市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群众提供日用生活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和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帮助全市乡村建起种粮、养猪、渔业等各类专业户5000多家,各种专业合作社20多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金坛市食用菌生产面积总是在200万平方尺左右徘徊,而且产量一直不稳定,流通不畅、价格不顺。常挺芳深入菇农家中调查摸底后,大胆决策,创办了苏南地区供销合作社第一家食用菌研究所,新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同时他发动全系统扩大食用菌优良品种、抓好菌种质量、帮助菇农从选种、栽培、原辅材料供应到技术指导实行一条龙服务。在供销合作社的真心服务下,金坛市食用菌生产面积翻了近两番,帮助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当官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是终身的”。1993年常挺芳退休了,可他退而不休,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诠释这句话的含义。他忙!忙走村串户、忙调查研究、忙收集信息、忙给农产品牵线搭桥……忙得不亦乐乎。田埂上总是能见到他的身影,基层社、合作社里总留下他的足迹。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