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幻想成为一名骑士
李浩对文学的追求应从儿时算起,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师,中文系毕业,家里收藏着许多文学书刊,正是这些书填补了李浩孩童时期的空白记忆,也正是这些书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浩。
儿时读过的一本《无头骑士》,让李浩至今仍记忆犹新。读了《无头骑士》后,他开始对未来世界充满敬畏和幻想,幻想哪天那位骑士会游走在他们的小村庄,还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成为一位骑士,徜徉世界。
初中语文课上,学了李煜的《虞美人》,这更加激发了李浩对文学的憧憬。李浩说:“李煜的《虞美人》令我震撼,作者当时的心境我都能读到,感同身受。可以说是《虞美人》开启了我对文学的向往,即使我成为另一个国度的过客,我也可以用我的笔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
1988年9月,李浩从家乡海兴县考入沧州师范学校美术班。这所学校学风严谨,校园文化相当活跃,平时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校园里,文学、书法、美术、音乐等十几个学生社团非常活跃,各种专家讲座、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这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李浩正是在这一片宽松的沃土上,尽情地吸吮着丰富的给养。
在此期间,李浩为专业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于文学写作上更是出类拔萃。他的习作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在课堂上朗读。接下来,他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不俗的表现,很快成为学校“绿地文学社”的骨干。
李浩对于文学的执着,就像一个朝圣者对神灵的顶礼膜拜,以致到痴迷的程度。按照学校的作息要求,每天早晨6点起床出早操,每天晚上9点40准时熄灯。而李浩是最不守纪的学生。早晨,他很少早起,总是找出无数个理由请假,等大家从宿舍楼里鱼贯而出,他便来了精神,悄悄打开灯,独自埋在被窝里,任思绪和灵感在文学的海洋里徜徉。晚上,宿舍熄灯半小时后,李浩立刻摇身一变成了“夜猫子”,但不敢开灯(随意开灯是要给班级扣分的),偷偷点上一支早已备好的蜡烛,开始在本子上刷刷点点。
天道酬勤。在不到一个学期里,厚厚的三个大笔记本足有六七百页,竟然被他写得密密麻麻、风雨不透。不久,凭借其超凡的悟性和勤奋笔耕,李浩在文学写作水平上有了很大的飞跃。他很快在“学生作家”中脱颖而出,并有一些诗作、散文开始在《诗神》、《中师生》等报刊上发表。
在文学中寻找慰藉
毕业后,李浩被分到了海兴县武装部工作,从家到单位,过着两点一线式的封闭生活,在这种平淡无味的生活里,没有一丝激情,他极力想为自己的梦想和幻想寻找一些慰藉,而这些,只有文学可以满足他。
于是他便经常在《沧州日报》副刊上发表一些作品,并成为沧州市最年轻的河北省作协会员之一。无论诗歌、小说、散文都写得文笔优美、意境深邃,总体上属于很唯美、很个性、很朦胧、无论从写作意识和表现风格都很超前的那种,读之给人一种清新、细腻的美感。
1998年,李浩的创作由诗转向小说,李浩说:“说起我的转型,我得特别感谢一个人,他叫李文东,是沧州市新华书店的一位‘搬砖’工人,可他对文学的追求、对艺术的感悟却让我极其佩服。记得当时我拿着一篇刚刚完成的小说让他看,可他看了以后说我写得不行,说小说根本不是我的那种写法。说实在的那时我正是年轻气盛之时,对于他的说法很是不服气,很不屑。随后,他便送了我两本小说——《城堡》和《百年孤独》,还常常打电话督促我坚持看,并且一到周末他就会坐两个多小时的班车到海兴县我的家中,跟我探讨小说创作的方式方法,探讨我们各自的文学观点,我们常常谈到第二天的凌晨五六点钟,也可以说是李文东改变了我,是他让我变得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跟别人据理力争。”
近年来,李浩创作势头猛劲,他的小说先后在《人民文学》、《十月》、《当代》、《花城》、《钟山》等全国主要文学期刊中刊出,获得了一定的影响。《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这样评价李浩的小说:“有精确的技术,有狠忍阴鸷的力量”,“能够对人的生存状态提出质询,属于思考型的作家”。在2004年,李浩再获丰收,《人民文学》、《江南》、《花城》、《上海文学》等杂志刊出了他的中、短篇小说十余篇,其中中篇小说《无处诉说的生活》在《江南》刊出后即被《小说选刊》选载,短篇小说《将军的部队》,原发于《朔方》2004年第10期,很快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24期选载。
2007年,李浩凭《将军的部队》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将军的追忆将曾追随他征战沙场的士兵们一个个引出来,但不是表现他们在战场上有多勇猛,而是追忆他们的生活细节和过往琐事,在将军的记忆里他们一个个鲜活了起来,将军看着墓碑和他们用过的物品,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小说也没有用过多直白的笔触去描写将军,而是又通过士兵的故事把将军的形象慢慢勾勒出来。
角度新颖,尚新尚奇是李浩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正是依据这样的特色,李浩的小说才得以脱颖而出,获得关注。在《将军的部队》里,角度新颖的特点同样显得突出。按照惯常的写作,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其部队应当是那些充满血性、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在《将军的部队》这个题目下,应当是叙述一个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壮阔历史画面,然而在李浩的这篇小说里我们却看不到这些。将军的部队是什么?是一些写下了名字和没有写下名字的木牌儿。他使我们在阅读之前所有的设想都落空了,与此同时,他用自己的方式带我们走上了另一条路径,一条陌生的路径。
记忆就是历史。透过将军的记忆,它会引发我们的一些思索:为什么将军在晚年不去回味他的荣耀、他的战斗经历,而坚持要记下那些阵亡的将士和他的白马与手枪?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回忆由生活的支撑进而成为了生活的本身,那些经历可进入记忆……
孤独寂寞的文学之路
鲁迅文学奖的殊荣是李浩文学路上第一次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他的心情很激动,因为在这条朝圣的艺术之路上,在亿万个朝圣者中,他从没想到自己是被幸运砸到的那一个。同时,他又很平静,因为他知道这仅仅是一次肯定,今后的文学之路依然是漫长而艰辛的。
他说:“这次获奖意味着肯定、鼓励,可以坚定我的信念,增强我写作的信心。但我想不会改变我的生活或文学道路,如果因为得奖,我改变了那我一定是堕落了,艺术就像准宗教一样,是需要虔诚和信念的,文学尤其如此,走这条路就会有寂寞、有艰辛。我希望得奖,也需要这个奖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当人历经世事变迁、年华逝去、生命老迈,此时记忆,往往会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寄托。李浩的小说主体负载的是叙事和思考,有着更多的具体和细节。但他说:“我希望自己的小说在本质上还是诗。”
避开世俗的功利与浮躁,坚忍地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他对文学一直怀着一颗敬畏的心,那文学的顶峰在他看来,是路遥遥不可期的。尤其在这样一个纷杂浮躁的时期,读者对文学的敬畏之心早已磨灭,作家对文学的敬畏之心也在日渐消退,做一个坚守者难免凄凉,但李浩深信文字是可以沉淀生活和灵魂的,这种清洁和净化是不可以消失的。
休息的时候,李浩会打乒乓球、写书法、画画,他说当初选择美术是因为爱好,而最终选择文学是因为文学是他的内心需求。“在中国有99%的人在做普及工作,而我只需要做这1%就好了。”谈到先锋小说李浩这样说,“先锋小说是上世纪80年代的潮流,也有人认为我好像在从事一项快要死掉的艺术。一条没有喝彩声的道路势必是孤独寂寞的,然而,世俗文化、娱乐文化进入社会同时所带来的弊端,比人们想象的要多的多,而我只能试图做另一种抵抗。在这个被金钱腐蚀的时代里,文学和艺术在一步步被淹没,俄罗斯有位作家曾说过:为当下的名利写作是可耻的。”而李浩正属于这种作家,不为名利、对艺术的纯粹追求和对文学的坚定执著默默感动着世人。
然而,李浩在他的孤独寂寞之文学路途中并不孤独。荣获鲁迅文学奖,更加肯定了他不是一个孤独者。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这一生,意念之中所坚持的,一定不是无缘无故的。无论李浩以后道路多么遥远,我们会永远为他祈福!
作家简介
李浩,1971年出生于沧州,中国作协会员,他的第一篇正式刊登的作品是18岁时在《诗神》发表了一首小诗,而他的第一篇小说《死亡村落》很幸运地就在《短篇小说》上发表。2004年,他到北京去打拼,并在《北京文学》担任编辑,同时,还成为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2006年10月,他被正式调入河北省作协主办的《长城》杂志做编辑。
李浩曾先后在《人民文学》、《十月》、《诗刊》、《花城》、《当代》、《山花》等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字300余篇。2007年,他的短篇小说《将军的部队》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他与人合著有诗集一部,中短篇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有作品入选多种选集。李浩现供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