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6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郭乃群和他的“黄粱梦”(上)

李春雷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拯救和保护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家乡戏——平调落子,毅然投资十多亿,甚至不惜倾家荡产……他是什么样的人?究竟为了什么?

  63岁的亿万富翁郭乃群,转眼之间就变成了孤家寡人。

  现在全家12口人,只有他一个人支持自己。恩爱的老伴闹着要离婚,孝顺的儿女吵着要分家。两年来,连春节的团圆饭也取消了。不仅如此,在他的老家河北省武安市,凡是认识他的人,大都会说:真是天下第一号的大傻帽!

  的确,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企业家,却在操办着一件与他的身份和职业毫不相干的事情:自筹资金十多亿,不求任何回报,为了全面拯救和保护已经濒临灭绝的家乡戏——平调落子。

  说起来,这个故事真是神话般奇异,却又石头般真实!

  太行山连绵千里,纵贯北国,号称“中华之脊”。

  浩瀚的大山褶皱里,馒头状高高低低的山岭和蜂窝状深深浅浅的山坳,宛若只只温厚的佛掌,抚佑着祖祖辈辈的山民,连同他们的苦难和梦想,发酵成熟了神秘玄微的山区文化。武安县位于冀、豫、晋三省交汇区,富含铁矿,商贸发达。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里,山民们在祭祀、敬神和婚丧仪式上顺口咏唱,抒发哀乐之情。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腔调,这就是平调落子的前身了。

  据专家考证,平调落子起源于明末清初。准确地说,平调和落子是两个不同的剧种,前者属于梆子腔系,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角色行当齐全,尤以红生、小生、旦、大脸为主角的大戏居多。后者原名莲花落,由民间流行的“花唱”演变而来,板式有慢板、高腔、娃了、悲腔、迷子等,极具口爵化说唱特点,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融于戏中,载歌载舞,幽默风趣,最易表演家庭琐事和男女爱情的小戏。由于同根同源,多年来亦同班同台演出,所以统称为武安平调落子。

  数百年来,武安平调落子在这个三省交界的特殊地域顽强地繁衍着,经过无数代民间艺人的总结和升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拥有了300多个保留剧目。

  一个地级市诞生一个剧种已经实属不易,而作为县级市的武安竟然拥有两个,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其主要乐器二弦、轧琴,还有“换眼球”、“换髯”、“耍牙”等绝技更是独一无一。建国之后,梅兰芳、曹禺等戏剧大师曾多次专程前来考察学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更是数度调看剧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农闲时节,社日庙会和农家婚庆丧吊之时,偏僻的山寨中,黑黑的乡夜里,一纸灯笼微明,处处都能听到那稀疏相间、忽隐忽噪的锣鼓声……

  那是山民们如痴如醉的精神盛宴啊,那是太行山亦真亦幻的醇香记忆啊。

  1948年,郭乃群出生在武安县洪山村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是平调红生,母亲是落子小旦。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夫妻两人为主角组成的“洪生平调落子剧团”游唱三省,尤以父亲郭小生最为驰名,人称“郭大旗”。

  父母多么希望他能继承衣钵啊,可郭乃群天生喑哑,五音不全。

  虽然没能走上演艺之路,但平调落子优美的旋律却深深地嵌刻在了他的心壁上。

  “文革”的风暴骤然而至,家里珍藏的戏服被烧毁,锣鼓被砸烂。平调落子像一个精致的青花瓷器,碎裂了,深埋在寂寞的大地里。

  接踵而来的是商品经济时代,所有的锣鼓为经济而鸣。传统的戏剧在边缘化,绝大多数剧团解散了……

  几十年过去了,身怀绝技的老演员相继谢世,一个个传统剧目失传了。平调落子,渐渐成为大山稀薄的记忆。

  1995年,郭乃群父亲去世。临终时,老人把自己凭记忆抄写下来的几个失传的剧本交给他,并嘱咐用一套戏剧衣冠和乐器为自己陪葬。

  郭乃群以额磕地,铭记在心。

  岁月的风霜中,郭乃群在苦苦地跋涉。

  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在生产队里当会计,当队长。由于儿多女稠,生活困窘,为了多挣几个力气钱,又当起了铁匠。漫漫长夜里,熊熊火炉前,是他大汗淋漓的身影。

  1984年,郭乃群贷款5万元,先后办起了富粉厂、铁精粉厂。

  他的妻子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却异常能吃苦的女人,还有五个儿女,也都陆续长大,结婚成家。全家人像愚公移山一样,吃住在山间,流了多少汗水和泪水,只有太行山清楚。

  2002年,当地铁矿资源趋于枯竭,郭乃群率领全家到内蒙、山西、辽宁的深山里寻矿。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探矿专家了。这个铁匠出身的铁汉子,犹如长着一颗磁石之心,对大山深处的铁矿石有着天然的感应,似乎能看透座座大山的五脏六腑,能闻到那浓浓淡淡的铁腥味儿。

  在辽宁营口,他盯上了一座别人准备转让的铁矿。虽然公布的探明储量为126万吨,但他感觉远非如此。

  2003年5月26日,营口交易大厅,公开竞拍。

  那一天,郭乃群终生难忘。

  前来竞拍的共有六家公司,起拍价260万元,每次报价不得少于20万。老郭心底的承受价是500万,最高为600万。

  残酷的竞拍开始了。槌声阵阵,很快就突破了他的承受极限。

  他准备放弃,但想到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想着自己几个月来的艰苦投入,心底的热血骤然迸溅,便策马向前,一路跟上。

  别的五家竞拍者都是当地老板,各有数十人助阵。而他的身边,只有担任副总经理的妻子一人。

  超过800万时,只剩下两家了。

  竞价突破1000万!拍卖师看着激动的双方,屡屡提醒:“请冷静,冷静!”

  现场气氛已经白热化,双方谁也摸不清底细,谁也不肯放弃。就这样一路纠缠,一路飙升。

  1200万!双方仍不退让,脸上热汗滚滚,满头乱发熊熊燃烧。

  生死存亡,在此一搏!此时的郭乃群已经杀红了双眼,他知道这是一次倾家荡产的赌博,但又坚信自己的判断。拿下这个铁矿,或许就是人生的转机!

  对方再次报出了1220万!空气窒息了。现场的数百般眼睛,都在火辣辣地盯着这个来自河北的土里土气的“黑马”。身边的妻子,这位一向果敢、镇定的得力助手已是浑身颤抖,手足无措。郭乃群微闭双眼,祈祷神灵,而后猛吸一口气,咬咬牙,吃力地举起了那个像太行山一样沉重的竞价牌:1240万。

  现场鸦雀无声。拍卖师持槌观望,提醒三次。片刻之后,对方座位上已经空荡无人。

  此时正是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最低潮的时候,每吨由原来的800多元降到了200元左右。他的家底只有三四百万元,交上转让金,还要准备开工费,资金缺口达1000万元!如果市场继续低靡,矿藏储量不足,不仅前半生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还要背负永远也难以偿还的债务啊。

  但此时的老郭一家人,已经别无退路!

  发动儿女们的亲家,还有朋友,再借助银行。凭着自己多年的信誉,终于筹齐了款项。接着,他一家人吃住在山沟窝棚里,带领200多个民工,钢钎铁锤,开山放炮,进行开工准备。整整半年时间,连春节也没有下山。

  那一年春节,是郭乃群最困难的时刻。因为实在无力再筹款项,致使一部分民工工资不能全部按时兑现。偏巧有几个南方民工不相信他的承诺,在返乡前天的凌晨,冲进他的卧室,抱走他的衣裳,扔到了窗外。

  实在没有办法,赤身裸体的他只好打电话给妻子和儿女们,把家里准备过年的零用钱和为孙子、孙女和外孙女们准备的压岁钱全部拿了出来。

  除夕夜,冰天雪地,全家人围坐在山间小屋里,听着窗外野狼般的风吼声,遥望家乡,嚎啕痛哭。

  2004年春天,矿山开工。

  真是奇巧,一个月后,市场形势突然转好,每吨价格从200元又迅速回复至800元的高位。而矿山的储量,也正如老郭所料,远非公布的126万吨。

  苦累半生的郭乃群,终于时来运转!

  这之后,他又连续在山西左权、代县,辽宁普兰店、朝阳和河北唐山收购了5家铁矿。

  几年之内,老郭家族已经积蓄了数亿资产。

  说起来,郭乃群真是一个天下少有的怪人。

  几十年的商场摔打,什么人没见过,什么场合没经过,可他仍然保持着贫穷时的习惯: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不吃肉、不赌博、不穿西服、更不唱歌跳舞近女色,他给自己规定的生活费每天不超过20元。

  像不少有钱人一样,他也频频为家乡做善事,打井、修路、建学校……但他的心底总有一种莫名的空虚。

  他的业余生活只有一个:听家乡戏。

  他搜集了平调落子200多个剧目的磁带和光盘,在办公室里,在车上,静静地聆听,反复地品味。那种高亢的低回的旋律,弥漫在空气中,抚慰着他疲劳的躯体和心灵。这时候,一切的烦恼和苦累都归于安宁,他似乎又回到了温暖的故乡,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他隐隐约约地感到,似乎有种神圣的使命,在等待着他,在呼唤着他。

  2006年冬天,郭乃群回到村里,见到了父亲的几个徒弟,贫困潦倒,游唱为生。他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就把他们召集起来,提供工资,以自己的老宅为排演场所,免费到各村演戏。

  三里五乡的平调落子艺人听说后,纷纷前来,竟有40多位。于是,他把过去的厂房修葺一新,干脆成立了一个小型剧团,名字呢,就沿用父亲的“洪生平调落子剧团”。

  剧团的名声在太行山里传播开了,方圆百里的艺人纷纷来投艺。2007年春天,“洪生平调落子剧团二团”也成立了。

  2007年冬天,郭乃群听说邢台市陈桥村有一伙常年坚持自排自演的平调落子艺人,便跑去拜访。他惊奇地发现,这些农家艺人竟然各怀绝技,只是苦于生计,无法深入。于是,他当场决定,把这20多人全部招聘,并以此为基础,成立“洪生平调落子剧团三团”。

  事已至此,他把原来的旧厂房全部拆除,重新投资300多万元盖了一栋楼房,又购置灯光、音响和各种道具,还买了三部汽车,请来市里退休的专业演员,帮助挖掘和排演传统剧目,全部义务送戏下村……

  这时候,他的队伍已经扩大到146人,每人每天平均工资55元。这比市内的专业剧团还要风光呢。

  老婆不高兴了:“你是搞企业的,还是搞剧团的?”

  “平调落子流传了几百年,俺爹唱了一辈子。这可是咱太行山的灵魂,不能从咱们这一辈人手里断绝啊。”

  事态的高潮,源自一次含泪的倾诉。

  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是目前仅存的平调落子国家专业院团,汇聚了该剧种各类顶尖人才,但自从走向市场后,难以为继。往日声名赫赫的艺术家为了生存,不得不到葬礼上唱丧歌,去家宴上唱堂会。虽然平调落子己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演出市场仍然几近于零。

  2007年12月,剧团准备排演一台筹划多年的新剧《黄粱梦》,因为缺少30万资金而无奈,听说郭乃群的故事后,便来请求赞助。谈起剧团的窘况,团长贾平安不禁潸然泪下。

  郭乃群怦然心动,心底猛然升腾起一种垂天挂地的悲壮。他想起了童年时铿铿锵锵的盛况,想起了父亲临终前淋淋漓漓的泪眼,想起了平调落子将要在这个时代断绝的悲惨现实。但是,如何拯救这个剧种呢?如果仅靠日前这样小打小闹,根本改变不了命运。必须依靠专业演员,大手笔、大制作、大震撼,才能打出去。京剧原来不是地方戏吗?豫剧、评剧、黄梅戏不也都是地方戏吗?正是有了代表性的精品大剧,才具有了全国影响。

  一个煌煌大梦在悄悄地酝酿。

  《黄粱梦》取材于邯郸本土的那个著名故事,是一个传统题材,能否进一步提升,有一个质的跨越呢?

  “当然可以。”贾团长说:“那就要借助外力,在全国范围内聘请顶尖艺术家,进行全面改造。”郭乃群眼前一亮:“这个构思好!”

  “那样投资太大了。”贾团长叹一口气,苦着脸说。

  “只要能够打造精品,只要能够拯救平调落子,无论多少钱,我全部投资!”

  贾团长心花怒放。原本希望搞到30万的赞助就谢天谢地了,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郭乃群的承诺比他的奢望还要大上百倍。

  只是他仍然没有想到,一切才刚刚开始……

  人物名片:

  郭乃群:男,1948年2月生,小学文化,河北邯郸洪山村人。现为河北九如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邯郸市平调落子研究会会长。2009年被邯郸市委、市政府授予“支持邯郸文化突出贡献奖”;2009年12月,被河北省文化厅授予“梨园知音”荣誉称号。2010年5月作为文化部特邀嘉宾出席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

  (未完待续)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