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你所不知道的于卓
——作家成功背后的故事
檀秀凯

  于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廊坊作家协会副主席。1961年出生,生活居住在廊坊30多年。同时,他的作家梦诞生在廊坊,也实现在廊坊。于卓从廊坊走向了全国,今天,成了中国走红的青年作家之一。作品在《人民文学》、《当代》、《诗刊》、《中国作家》、《十月》、《收获》等国家级刊物上接连发表。曾获河北省第八届文艺振兴奖、中国石油文学创作奖、中华铁人文学奖等。中短篇小说集《过日子没了心情》、《鱼在岸上》等以及长篇小说《红色关系》、《挂职干部》、《首长秘书》等深受读者喜爱。其长篇小说《首长秘书》出版后,在全国许多报纸杂志及网络受到关注和热议。

  “北于”之称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于卓被媒体称之官场小说作家,在中国有“南王北于”之称,官场小说的写作在中国被王耀文、于卓平分秋色。不管怎么说,于卓,在中国文坛,绝对是一个角儿。几百万字的作品奠定了他成功和荣耀的基础。年轻时痴迷于作家美梦的他,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作家头上光环的吸引,而如今的他,却并没有一点因为得到收获和荣耀而自慰或轻松的感觉,成熟使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肩上是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老编辑不买帅哥的帐

  从诗人赵丽华的博客里得知,有个湖北女作家在短信里称,听说科学家成功克隆出绵羊和猴子后,克隆人的方案已经出台了。在华人里面,他们首先选择了于卓。我看后,坚决反对克隆于卓!一旦克隆了,我们就不能独享了。今天,我给于卓打电话,说明我的观点,谁知,于卓在电话里嬉皮笑脸地安慰我说,没关系,他们毕竟是克隆的,原装的还是在咱这儿。逗得我哈哈大笑。当然这是戏言,玩笑而已。但是于卓的帅,却是真真切切的事。真可谓帅哥作家。年轻时的于卓俊朗是出名的,1米85的身高,清秀白净的面孔,性格活泼开朗,可称为潇洒倜傥。年轻时的于卓由于帅,诱来很高的回头率。但是,一张漂亮的脸蛋,究竟能有什么大的用场?有理论说人的长相是生来具有的宝贵资源。但是,当年的于卓,那张英俊帅气的面孔,一工作就当了个电力外线队的电工。今天已是廊坊市作协副主席的作家张中吉先生,当年一见于卓时,出口便说,你看中国作家中哪有长得俊的人,你长这么俊,能当作家吗?逗得大家直笑。那时,长得俊确实不是一个人的什么资本,甚至人家会说你是绣花枕头、花花公子。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于卓已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急于成功的他,带着稿件去天津的某杂志投稿,一位老编辑接待了他,老头乜斜了于卓一眼,把稿子退给了于卓,回去好好写,什么时候写得像你人一样精神,再拿来。漂亮的外貌没有打动老头。又一年,他带着书稿到沈阳某文艺出版社,一个女编辑拿过稿子,看了稿笺上于卓的名字,目中似乎没有眼前的于卓,说道,于卓是谁?把书稿退给了于卓。言外之意,小伙子,光靠漂亮是不行的,要有名气!

  他就是杰克·伦敦笔下的那只狼

  是的,作家成功靠得是勤奋努力,靠吃苦,靠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于卓喜欢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他读杰克·伦敦的传记《马背上的水手》时,杰克·伦敦的热爱文学、献身文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那一阶段,他张口闭口就是杰克·伦敦,要不就是杰克·伦敦笔下那只狼。为了让我理解他的思想,他买了一本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选集《热爱生命》送给我,让我读。后来,我觉得于卓怎么有点像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那只在雪地上饥饿的狼,越到后来,我感觉他简直就是那只狼了,在荒原的雪地上,耷拉个脑袋,对目标穷追不舍。也许崇拜杰克,被他小说中狼的精神同化了,染上了狼的性格。有一篇文章谈到狼有许多值得人敬畏的精神,“狼性目标精神”,即在事业确定目标后,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狼野精神”,即突发野劲,主动出击,在事业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决不消极等待,无论在何时何地,在什么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下,也不肯妥协。“狼残精神”,即对事业中的困难,毫不留情地排除掉。“狼暴精神”,即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对一切难关决不心慈手软,而是努力攻克它,最终捕获到猎物。“狼的自我献身精神”,即对困难要勇于克服,对事业要无私奉献。狼聪慧机敏,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于卓就是那只狼,他像恶狼一样扑向了文学这个目标,像狼一样执著地追求、拼命、献身。曾有一段时间,于卓,一个漂亮、生动活泼的小伙子变了,变得像一个沉默的狼。他走路也在琢磨文学,耷拉个脑袋。不断地熬夜,使他面色总显得十分憔悴。我经常劝告他,看你的眼圈都是黑的了,还咳嗽,不要熬夜太多了,你还小,要注意身体。但是,他哪听呀。“文学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于卓选择了这条路,最后连工作也辞了。

  每一个字都是青春岁月的时光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视吸引着年轻人的眼球,单位里的电视,每天下班后,单身职工都早早到电视房占座位,等看电视。那时,于卓为了找个个人的空间,以免住在大宿舍里看书、写作不方便,竟住在了电视房放杂物的套间里。外面看电视一片喧闹,他自己在“单间”里看书、写作,电视节目演完后,人都走了,寂静真正才属于自己。白天上一天班的他,经常又接着苦战一个个通宵。他家离管道局电影院很近,酷夏,在电影院高大的房檐下、山墙的阴影下,水泥地上铺几张报纸,往那儿一躺就读书,真是一个好大的“书房”。于卓不是聪明人,用的是苦功夫、笨功夫。父亲是个副教授,知道儿子只读了初中,文学底子差,甚至可以说语文底子差,肚子里词汇少,就抄写了几千个词,做成小折子,于卓就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读起来。那时,我、著名诗人伊蕾、于卓晚上散步,于卓有时候还在我们面前显摆,说话有意用许多词汇,但是经常是用词不当或词不达意,逗得我们捧腹大笑。他的小说,第一读者,往往不是我就是我的两个女儿。他总是抱来一卷卷小说稿给我读,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地表演,逗得两个孩子哈哈乐。但是对于我,一点都没被打动,那小说一会东一会西,没有动人的故事,没有可以称得上的结构,遣词造句不准确……但是却很有生气,有鲜活的语言。我记得当时常对他的小说给予的一句评语:全篇不成功,但是有很多闪光点。虽然读这些“小说”很乏味,但是,我还是一篇篇的读,读完又一篇篇与他讨论。过两天,他又会拿来几篇,让你读……他写作的速度快得惊人,一晚上就是万儿八千字。

  坐在绿茵场上更多的是回忆

  于卓做事很投入,干什么事就非得把那件事做好。他喜欢足球,在绿茵场上像一头勇猛的豹子,叱咤飞奔。在兰州石油培黎学校读书时,他很崇拜世界球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球场上,他像贝利一样,勇猛善战,带球过人、准确射门都是有名的。同学们送他“白贝利”的称号。他曾经发表在一家报纸上的一篇散文《绿茵草坪畅想曲》,其中似乎有他在久别足球后归来时亲吻绿草坪的细腻描写,把他对足球的爱恋痴迷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我读后如享受了一顿美酒佳肴。现在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辛勤的笔耕,看到的多是写作劳累后牵着一只小狗在小区散步的孤独身影。他对狗喜爱有加,对狗性有了很独到的见解,他的获奖小说《小狗博美》应该说有那只狗一定的功劳。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