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驻河南记者 贾丽君) 7月2日,正值“第89届国际合作社联盟国际合作社日”和“第17届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由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和国际合作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合作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供销合作大会在河南省洛阳市隆重开幕。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代表总社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王如珍主持。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霍百安等出席了论坛。
李春生说,我国合作社是国际合作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18年我国第一个合作社——北大消费合作社诞生以来,合作社已逐步延伸到农业、供销、信用、手工业、林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今年3月底数量已达40.76万个,实有入社农户超过2900万户,占全国农户的10%。
李春生指出,结合当前我国的“三农”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合作社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些新机遇。例如,当前,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中得以同步推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有效途径。此外,发展专业合作社还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以及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最方便的载体。
李春生说,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也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市场渠道,难以承受市场风险;组织规模小,生产规模小,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必要的办公场地、管理人员、加工设施、销售渠道,不具备直接经营和开展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能力;操作上不规范,利润分享不公开、不透明,没有通过服务与农民结成真正的、规范的利益共同体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要靠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包括市场渠道的开拓、规模的扩大、规范的提升等来解决。二要靠联合。通过联合来解决开展单个合作社没有实力开展或者无法开展的服务。三要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合作社理论工作者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李春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应加强合作社理论研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弄清楚当前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弄清楚我国发展合作社应遵循的原则,弄清楚合作社内部应建立哪些合理的利益机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合作社的发展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二是应加强合作社文化宣传。要向广大农民群众作深入的宣传,不仅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合作社,知道合作社能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而且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去创办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三是应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培育合作社领头人,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合作社事业的志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合作社,进而热爱合作社事业,加入到合作社建设队伍中来。
来自有关部委及河南省的政府官员、长期研究合作经济的专家学者、来自10多个省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代表共1000多人参加了论坛,他们围绕农产品流通和食品安全进行交流探讨。论坛召开期间同时还举办了“中国农业产供销合作展销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