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茬本”让职工尝“甜头”
欢迎安全员来“找茬”!现在,各车间职工们尝到了“找茬本”的甜头。到7月5日,石化机械厂先后查找各类安全点50余项,不仅提高了全员安全风险意识,而且有效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近日,安全员张学明发现一台固定机床四个角的16颗螺丝中,有一颗螺丝松动了,而一旦固定螺丝失效,可能会导致设备的振动,因为隐患很隐蔽,很多职工都没有发觉。张学明说,他之所以能够发现,是按照“找茬本”上安全项目节点逐一检查,这才发现了这个隐患。原来,在厂里聘用的每一个安全员手里,都有一本《HSE检查记录本》,职工们管它叫“找茬本”。
《HSE检查记录本》上详细列明了各车间安全、设备以及质量检查的项目共8个大项、156个检查点。由厂统一管理的安全监督员每天手拿“找茬本”在生产现场到处“找茬”,及时发现、消除现场安全隐患。对于查出的违章行为,及时纠正并按规定开出罚单。
“岗位职工工作时间有长短,个人经验阅历不同,发现违章操作和安全隐患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而我们的‘找茬本’就是要实现安全标准化,所有安全细节固化成‘找茬本’中一条条安全检查项目,可操作性强,车间当班人员可以依照检查记录本进行巡回检查,安全员也是根据检查项目进行检查记录。”安全科副科长陈洪军说。
(钱 新)
点评:对照“找茬本”,将安全项目进行逐一检查,弱化了安全员因为自身因素可能出现的漏检和隐患发现不及时等情况,确保了生产安全。
井下灯箱牌提示安全
今年以来,川煤集团达竹柏林煤矿把安全作为矿井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不断推出新举措。
该矿在抓职工安全教育过程中发现,只凭“说”来教育职工,不仅不能使职工入脑入心,而且职工听多了还容易反感。于是,该矿创新方式,把从职工中搜集来的一些亲切话语和安全词句进行整理,制作成灯箱悬挂在井下人车上方,随时随地提醒职工按章作业、规范操作,确保自身及他人安全,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规范职工的行为,给职工时时处处以安全教育的熏陶,让职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使职工逐渐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想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句句温馨的安全提示语成为该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陈 俊)
点评:通过设置安全警示语内容的灯箱牌,随时提醒工作中的职工注意安全,长期潜移默化,真正实现了安全生产意识入脑入心的作用。
让职工当“老师”
“我主要负责井下安装回撤,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工作面回撤技术要求》,下面我就拿6月份开始的煤柱工作面回撤来讲……”这是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曹庄矿准备一队的“班前会职工技术培训”又开课了,不过给职工们进行授课的“老师”既不是特别邀请来的技术专家也不是专业的技术培训老师,而是该班普普通通的职工。
该矿不断拓宽管理思路,将当前主抓的区队班组建设与安全生产和提升班组整体素质进行有机结合,今年以来,在各班组推行班前“安全教育培训5分钟讲义课堂”,变职工台下听课为职工上台讲课。让每名职工结合业务特长,轮流登台授课。期间还穿插了专业知识在生产实际当中的交流活动,班组长针对职工讲述内容,采取提问、解答、交流等方式方法,引导全体职工广泛讨论授课内容,启发职工学习的互动性,让职工们都能够在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中真正将所学内容理解充实到实际工作岗位上。为了使自己的课既生动,又有实效,每位职工都精心做了准备,认真备课,各出新招,展示出自己岗位技能特长,在互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区队领导班子成员根据职工的授课内容和效果进行客观讲解和点评,并对其打分,根据打分情况确定星级,每月评出优秀授课职工三星级18名,二星级54名,一星级108名,并对他们分别给予300元、200元、100元不等的奖励,激发职工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
(杨秋红)
点评:职工根据自己的实操情况讲课,虽然词语并不华丽,但是句句实用,不仅教育了他人,同时也是对自身技能水平的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