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7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种粮大户”陈秀国一心想着“粮满仓”


  陈秀国(左)在用机械插秧。

  “说了大家可能难以相信,我今天能够成为兴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全国种粮大户’,走进央视‘粮安天下’栏目录制现场,完全是靠了信用社贷款作铺垫。”7月5日,陈秀国掏心里话说。

  今年42岁的陈秀国,是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上集村一位庄稼汉子。他先后打过工,开过家庭粮食加工厂。2005年,了解到国家对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一向爱琢磨“道道”的他,敏感地察觉到其中的商机。2006年,他借助冷集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凑齐了40030元,在冷集镇率先买下了1台福田拖拉机。当年,他用这台机械为农户开展耕地服务,净赚了2万多元。

  初尝机械种田甜头的陈秀国,看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致富的劲头更足了。2008年,他在冷集信用社再贷款30万元,购买了2台插秧机、1台收割机,并联合其他12家农机户,成立全县第一家农机合作社——兴农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机械插秧等农田作业。去年至今,合作社实现收入200多万元,社员户均增收10多万元。

  2008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秀国在浏览各大农业网站时,一则关于土地流转的消息引了他的注意。他在想:现在国家提倡土地向种粮大户手中集中,自己能不能通过土地流转,把因外出打工,被农民抛荒半抛荒的土地“归拢”到自己的名下,以便更好地发挥土地应有的作用。“好好的田地,抛荒了确实可惜。”陈秀国摸着胸前说。

  他找到村、镇干部,谈了自己的想法,盼望借鉴外地土地流转的经验,发展农业。

  在村镇干部的帮助、协调下,他试着与本村农户签订158亩的土地流转合同,经过尝试,他、农民、村镇干部,均感到此事可行、称心如意。

  农民把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给他,国家给的补贴还归农民自己所有,这些农民可以放心地外出打工;年龄大的不想外出打工的,可以在家门口找到零活,也可以给陈秀国打工,几头都是收入,农民认为合算,心中自然乐开了花。

  陈秀国通过土地流转,因自己拥有机械,能降低耕作费用,减少耕作、收获成本,虽然利润低,但积少成多,也有账好算。

  村镇干部感到,土地流转后,抛荒半抛荒的土地问题迎刃而解,最大效益地发挥了土地的应有作用,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后,心中那份牵挂也放下了,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有了这些“一顺百顺”的好处,陈秀国一发而不可收。随后,他又向冷集信用社“求援”,40万元的贷款拿到手后,便开始向周边村辐射。2009年,他共流转土地1100亩,2011年春又流转土地85亩。

  土地多了,陈秀国的“名气”也大了。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截至目前,谷城县还只有他一人获此殊荣。去年6月22日至23日,陈秀国应邀参与央视七套《粮安天下》节目现场录制。这是继6月18日央视播出“粮安天下、丰收襄阳”大型农业专题晚会后,谷城再次入围“粮安天下”专题节目内容。

  “我能有今天这样的收获,得益于信用社的贷款支持,也是沾了国家惠民政策的光。”陈秀国说。

  如今,陈秀国还是陈秀国,他每天依然在田间劳作,精心管护着千亩良田,他希望等“实力”更强些的时候,流转更多的土地,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土地爷”。

  (通讯员 马明刚  易修成)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