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的梦想
1931年出生的王延明是河北承德人,新中国成立伊始正值青春年华,1953年初夏,抱着为国为民奉献青春的志愿,王延明舍弃刚刚播下种子的田地,来到曾经被日本人废弃的钒钛矿当了一名工人。因为读过几年书,第二年便被调到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从事水文勘探,到了1955年的5月,随队来到新疆独山子找石油,从此走遍天山南北,与大漠戈壁结下终生之缘,献身于国家的石油工业。
王延明1959年来到克拉玛依。当时,克拉玛依油田已经建立,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大型油田,一首至今仍在热唱的《克拉玛依之歌》深深打动了王延明,但在他的心里却还存在一点疑惑,那么大的地方怎么会“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呢?然而等他到了地头抬眼一看,才知道人家写歌的人半句瞎话也没说,而真实的情况用一首歌的短短几句歌词是描述不尽的。王延明随勘探打井队来到的地方原先是没有地名的,人们来到这里,抬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开始以为是雪,然而时值初夏怎么会有雪呢?莫非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新疆六月雪花飞?走近后用手抓了一点,用嘴尝尝,竟然是碱!原来地上这白茫茫一片的全是碱,于是随口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白碱滩”。如今,白碱滩已经是克拉玛依市的一个区,是这个年产千万吨原油的大油田主产区。而当时王延明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地方,怎么会连一棵树都不长呢?其实,这个刚叫起“白碱滩”名字的地方,等待王延明和他的同事们的困惑何止是没有一棵树,比没有树的严峻考验将会接踵而至。
被新中国工业建设史称之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石油工人,并不仅仅是有一个“铁人王进喜”,而是有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包括王延明在内的一个庞大的石油工人群体。当年克拉玛依石油工人所面临的创业环境与大庆一样,极其艰苦,克拉玛依人所赢得的这三个“特别”,实在是“名至实归”。比如“没有水”,自古人类逐水而居,有水的地方才有人类的生息繁衍,没有水是无法生存的,王延明他们的用水是从遥远的天山脚下拉来的,石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然而真正能够说明“水比油贵”的是克拉玛依人。而不远千里拉来的水首先要用于打井,轮到人来用水,那就是真的要“斤斤计较”了,王延明他们有过只有一茶缸水过一天的艰难。比如说“没有草”,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全国人民都在挨饿,像什么野菜、树叶甚至观音土,都成为过充饥的“食物”,克拉玛依白碱滩既没有野菜,也没有树叶,只有一样植物“骆驼草”。骆驼草能吃的依据大概是骆驼能吃吧,可骆驼是怎样的消化功能?人吃了骆驼草又会是怎样的消化过程呢?人浮肿得严重了,可是工作不能耽误,怎么办?给点麸皮补充一下吧,麦子的麸皮居然成了“营养品”!还有风,克拉玛依到了秋冬季节,八九级的大风几乎天天有,十级以上的大风一个星期若是没碰上一次,也算是老天开眼。克拉玛依的风雪寒冬大概不比东北北大荒差多少吧?那个时候,王延明的工作主要是对油井的维护和维修,全队没有一部工作车辆,油井间相距一般都在几到十几公里之间,一根管子起码也得几百斤吧,几个人抬着这样重的东西行走在九十级大风的冰天雪地里,该是怎样的一种艰辛呢?当代人恐怕想象不出来。至于睡在地窝子里,那就不用计较了,能保证在一天的劳累之后睡个安稳觉就阿弥陀佛了,问题是就连这种想法也几乎是奢望,井场就是战场,报修就是命令,黑咕隆咚的午夜时分顶着狂风、冒着大雪奔赴井场抢修是家常便饭。王延明说,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就是天塌下来了,工作必须照常做,任务必须完成,这是一个雷打不动、坚不可摧的信念,是克拉玛依人的觉悟。无需评论,凭着这个“觉悟”,克拉玛依人已经在这个戈壁荒漠白碱滩上建成了唯一一个以石油命名的现代化的石油城。当时,王延明在一天天的艰苦劳作之后依然是那么深情地望着眼前的戈壁碱滩,时常会冒出一个十分贪念的想法——这地方要是有树该多好呀!树既可以挡风,又可以遮雨,在炎热的阳光下累出一身汗水,站在树荫下歇息片刻,就会将汗水风干,无疑会像是汽车加了一次油一样,再干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儿。那时的王延明对绿茵可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在树荫下的感觉真好
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延明逐渐走上领导岗位。若以他自身的特点来说,他应该擅长做政工干部,然而他却是行政干部与政工干部轮着做,站长调离了就当站长,等上级配了站长,就还做教导员;厂长缺位了就去坐厂长的办公室,新一任厂长来了,就又回到自己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如此变换身份,他称自己是“万金油”。1986年,年过半百的王延明积劳成疾心脏病发作,不得不住进医院医治,好长时间不能回到工作岗位。王延明这一代人,什么样的苦都能吃,多难的事情都可以做好,就是不能闲着,一闲着心里的那份寂寞比有病还难受。终于出院了,可医生很严肃地告诉他不能再工作了,必须好好休养。王延明没辙儿,想着自己不能回到岗位,就别“占着窝不下蛋”,于是就请辞提前退休。第一次上级领导没同意,王延明也就勉强回到了办公室,无奈身体状况难以支撑,就再次打了报告,这一次领导同意了。
回到家里的王延明,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总感到自己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心里的那份别扭劲儿说不出是个啥滋味儿,突然有一天他想起了那个总让他美滋滋的梦来,心里一下子开朗起来。
王延明的植树绿化梦想是从二厂家属宿舍区开始的。
上世纪60年代初用土坯建成的窑洞式的厂部依然矗立在白碱滩上,但那已成为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的基地,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目标已经实现,白碱滩上也早已有了城市的规模,人们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宿舍区里虽然还有一些砖混结构的平房,王延明就至今还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但那一排排楼房整齐有致,水电暖设施齐备。只是刚住上的时候,楼与楼之间的空地基本上都是卵石沙砾和生活垃圾,显得既凌乱又脏。王延明带着老伴先从自家门前屋后开始,然后发动左邻右舍,把楼舍之间的砂石一块一块地捡起来装筐运走,把垃圾清掉,再到盐碱地里去找土,倒在事先挖好的树洞里,栽上树苗。这个过程让王延明有一个可喜的发现,别看白碱滩遍地白碱,可一旦找到不含碱的土,那就是天下最好的土,别说栽树,就是种庄稼种菜也都好使。不过,有一种胶泥土用不得,这种土不渗水,这种土把水汪住,除了被太阳风干,一点也不往地里渗。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看着有水,树苗却不多久就死了。有了这个经验,王延明种树的成活率就大大提高,整个小区不久就有了片片绿荫了。王延明通过厂领导的同意和支持,请来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勘察规划,又落实人、财、物,以及树苗、熟土、利用废油管铺设灌溉管网、修建蓄水池等,一应具备,接下来就是组织人力。这好办,和王延明一样,克拉玛依喜欢绿色喜欢绿茵的人太多了,直到今天,每一个克拉玛依人一年要是不栽树,就觉得自己一年到头不舒服。王延明很快将居民们也带动起来,大家学着王延明的做法,清理、找土、育苗、栽种,戈壁上顿时出现另一番图景。人有老少,衣分五色,肩挑手提,蜿蜒数里,并非浩浩荡荡,却也壮观绮丽。现在走进采油二厂的宿舍小区,房屋楼宇之间的树木不是高出屋脊,就是与楼顶平齐,树枝树叶缠绕连片,绿荫重重,清凉透肤,树下用水泥铺成几何形甬道,花草间摆上石桌石凳,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围坐在树木花草丛中的石桌旁品茶纳凉,好不惬意,真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啊。如今,克拉玛依市绿植被覆盖率近50%,这样的水平就是在内地也不多见。
王延明是在风雪弥漫的戈壁井场萌生绿树成荫的梦想的,宿舍小区的绿化有了模样以后,他的目光就盯在了那茫茫无际的白碱滩。在广阔无垠的戈壁滩上到处植树短时间内显然不现实,那么,围绕着采油场区特别是石油工人修养生息的居住区建一条防风林带,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为此,他相中了厂西北角那片荒滩地,经过几次实地察看,心中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方案。他把这个方案向现任领导作了汇报,领导十分支持,却担心他的身体。他爽朗地笑着,胸有成竹地说:“没事,不是什么体力活,注意就是了。”
这一年是1993年,王延明已经正式退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这片荒滩的绿化中,前后几年,竟栽种了近1万余棵杨树和榆树,组成了防风林,种了3000多棵果树,还种植蔬菜、水稻、玉米等,绿化面积达到100亩。这期间,他几经摸索,终于找准了在这戈壁荒滩种植绿色植物的规律,工作的成效不断提高,成果也在不断扩大。如在开始的时候他选择的果树是苹果,成活率很高,成长也快,眼看着果实就挂满了枝头,收获在望,却不料一夜大风吹过,天明来到果园一看,果实几乎全部掉在了地上,老王书记好不伤心。这是怎么回事?经过分析,原因是苹果的把儿长,经不住大风吹刮,显然,种苹果是空欢喜一场。王延明经过比较,李子、蟠桃、杏儿把儿短,几乎紧贴树枝,不会轻易被风吹落,于是就改种这几种果树,果然,这一招还真灵,果品年年丰收。
把绿色梦想进行到底
现在王延明的“防风林”已经是一处园林了,是克拉玛依油田白碱滩采油二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是石油工人艰苦奋斗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一个活生生的见证。大凡从外地来的人,尤其是从克拉玛依市里来的人,都要到这里参观,每个人都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而白碱滩人更是把这里看作是心中的圣地,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到这里徜徉,总是绘声绘色地给你讲起这里发生的所有故事,总是自豪地向你介绍王延明。当时的厂长、现在的克拉玛依市领导给这个园林取了个名字,叫“延明园”。王延明听到后马上找到厂长,说“不就是种了几棵树吗,怎么能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搞树碑立传那一套呢?”厂长说:“这个名字与你的名字没关系,延明园的寓意是延安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王延明听了还是不乐意,又去找油田管理局领导要求更改。局领导说有什么不可以?并反问王延明:“这仅仅是种了几棵树的事吗?”王延明无语只好作罢。
是的,这的确不是王延明一个人种了几棵树的事,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意志,一种向往,是克拉玛依人的精神守望。在王延明的“防风林”之后,克拉玛依人已把义务植树当作是人生的必修课,共产党员有先锋林,共青团员有青年林,军地有共建林,家庭有惜缘林,少年儿童有希望林,普通百姓有防护林,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克拉玛依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到14万人,尽责率达95%,成活率在85%以上,不尽的浓荫挥洒在这片比石油还要热烈的土地上。
在白碱滩采油二厂,在当初力主把王延明的防护林定名为“延明园”的老厂长的推动下,一座模仿江南园林风格的景观已经拔地而起,这个园林将与“延明园”连成一体,一边是楼台临烟、小桥流水的人文景观,一边是一锹一锹挖掘、一滴一滴汗水浇灌而成的田园风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美不胜收。不仅如此,白碱滩人欲把戈壁变江南的愿景还在于一个更大的举动,那就是随着引水工程的竣工使用,白碱滩人要围绕着整个采油面建一道长度达百余公里、宽度在60米的“绿化长廊”,把白碱滩用绿色包裹起来。目前,这项浩大的工程已经开始实施,连接王延明防风林的西北部分已经绿荫成片,果树已经挂果,白碱滩人没等果子完全成熟就摘了下来,说是拿回去酿酒,等着招待前来白碱滩作客的人们。
2005年,王延明在克拉玛依市区买了套房子,老伴高兴坏了,可王延明对她说:“买这套房子是让你去住,你跟了我这么多年一直住在外滩区,真是苦了你了,买一套好房子补偿补偿吧。”
老伴很奇怪,就问王延明:“这么说你不去住?”
王延明说:“我不去。我还在白碱滩种树,人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得抓紧再种几棵树,再多留下点儿绿荫。”
老伴说:“你不去我也不去,我也还能动,还能种树。”
王延明听后很歉疚地笑了笑,可他心里此刻却像是幼年时忽然得到一粒糖块那样美滋滋的。
随后便是一个党员活动日,王延明召来20多名老党员到“延明园”来上党课。20多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树荫下,与王延明一起商谈起建白碱滩百里绿色防护林的事情。老人们群情激奋,纷纷表态说,过去你是书记,跟着你干工作没含糊,现在又要跟着你植树造林搞绿化,改善环境,建设和谐社会更没说的。
我们相信,在以王延明为代表的一批老同志与克拉玛依人的不懈努力下,克拉玛依的天会更蓝、地会更绿、城市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