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日出阴山外 春到草木知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六周年改革发展纪实
蔡靓 杜弘林

  图为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新落成的办公大楼。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佟铁顺(右)在调研中与农民亲切交谈。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主任杨阿麟在做学习笔记。
  文艺汇演上,信合员工献上自己创作的《信用联社之歌》。
  为庆祝建党90周年,自治区联社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员工唱响红歌。
  佟铁顺(中)在自治区联社科技部查看科技网络运行情况。

  开篇的话

  如阳光初照般温暖,信合的种子在科尔沁草原萌出新芽。

  195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敖汉旗贝子府成立,标志着农村信用社从此登上了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

  60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几经变迁,但内蒙古信合人饱含对广大农牧民的深厚感情、坚持着对信合事业的执著追求,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支奔走在农村牧区的金融主力军,成为了党和政府联系农牧民的金融纽带。 

  如春风化雨般和煦,信合力量在内蒙古高原勃发新的生机。

  2005年8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成立了,内蒙古信合人终于有了自己的“主心骨”。

  6年来,全区农村信用社2万多名员工并肩前行,从实施“五大工程”、构建“三大体系”、推行“四化标准”,到“牢记一个宗旨、把握一个方向、抓住一条主线、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七个重点、实现四大愿景”,内蒙古信合人用3年的时间走完了商业银行20年的信息化建设里程,用4年半的时间再造了两个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用不到6年的时间让230万农牧民享受上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 

  60年,整整一个轮回的执著,内蒙农信根扎得更深;

  6年,一支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成长,内蒙古农信枝叶更繁茂。

  在内蒙古高原,阿拉善的碛砾金沙灿烂,兴安岭的林木苍翠青葱,茫茫草原牛羊成群,处处沐浴着党和国家扶持农村牧区发展的政策春晖,共享信合甘霖的滋润。

  2005.08—2006.08

  关键词:产权改革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无论管理还是经营都是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做法,而且这种做法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依靠改革的思维和超常规的措施。 

  ▲ 2005年5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起人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 2005年7月21日,自治区联社创立大会暨第一届社员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 2005年8月20日,自治区联社在呼和浩特举行了揭牌开业仪式;

  ▲ 2006年7月8日,全区首家旗县级统一法人社托克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业。

  2005年5月30日上午,内蒙古各旗县88家农村信用社联社及5家独立法人农村信用社的负责人云集呼和浩特市,共同签署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起人协议书》,发起设立“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同年8月20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揭牌开业仪式。从那一天起,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终于作为独立的金融机构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作为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履行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职能,业务活动以支持“三农”、服务社员、促进社员发展为宗旨,代表自治区政府对各地的农村信用社行使管理职能。

  在2006年年初《自治区联社社员大会一届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佟铁顺这样说道:2005年是我区农村信用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以自治区联社挂牌开业为标志,确立了我区农村信用社新的管理体制,全区农村信用社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这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了农村信用社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金融办、银监部门、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和各盟市、旗县政府为了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尽职尽责、通力合作,共同谱写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辉煌乐章;这一年,全区广大农信员工积极投身改革,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知难而进,稳健经营,确保了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理顺了管理体制,内蒙古农信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在这一年中都取得了大踏步的前进。2005年11月,全区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试点工作在托克托县、土右旗、扎鲁特旗等8家联社启动。2006年7月8日,全区第一家旗县级统一法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托克托县农村信用合作挂牌开业。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了首轮改革任务。截至目前,已将过去分散的1225个乡镇级法人信用社整合改制为9家区域性的农商行和农合行、80家旗县统一法人社和3家单一法人社。

  在加快推进产权改革的同时,法人治理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开始转换,初步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2006.08—2007.08

  关键词:队伍建设人本管理  

  你看“天”字是怎么写的?是“人”字支撑起来的一个“天”。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第一关键就是“人”。

  ▲2006年10月20—11月25日,采取“统一组织,公开招考、择优录取”的方式,自治区联社委托自治区人事厅考试中心,为全区84家旗县联社招聘了157名计算机人员。

  ▲ 2007年4月1日,全区农村信用社核心业务系统在伊金霍洛旗矿区联社上线试运行。

 

  囿于历史因素,曾经的农村信用社是一个“土围子”、“土钱庄”。而现在,通过公开招聘、破格提拔、竞争上岗、同工同酬等一系列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措施,一支由信合精兵组成的“正规军”已经成长起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鏖战出崭新的辉煌。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理事长于学忠说:“农村信用社人员结构老化、素质低下的情况要想得到改变,就必须引进新鲜血液。”

  2006年10月20日至1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采取“统一组织、公开招考、择优录取”的方式,委托自治区人事厅考试中心,为全区84家旗县联社招聘了157名计算机人员,为企业引入了第一批新鲜血液。

  接下来的几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将干部换届、任职考核与日常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不断扩大民主,强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结合履职考核,在民主推荐和重点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后备干部人才库,并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和定向培养。一大批实干者走上了重要的岗位,展示出了自己的才能。

  对于内蒙古农信团队近年来的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理事长于学忠最常使用的描述就是“脱胎换骨”。

  如今,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内蒙古农信军团仍然坚守着心中那份不变的坚持。

  “人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本管理工程,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佟铁顺的态度很坚决。

  2007.08—2008.08

  关键词:金融创新雨润草原 

  金融创新过度是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金融创新不足、产品不能满足需求恰恰是我国金融业,特别是农村金融的短板。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创新的路上阔步前行。

  ▲2008年3月18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核心业务系统上线暨金牛卡首发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2008年3月22日,自治区联社在《内蒙古日报》刊发公告,明确自2008年3月起,“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标志在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统一悬挂。

  ▲2008年6月10日,自治区联社召开绩效管理动员大会,在自治区联社机关试点推行绩效管理工作。

  阿拉善左旗乌拉尼根嘎查牧民吴宝忠喜欢把金牛卡放在衬衫口袋里随身携带——“比存折好使,放在口袋里也不挼。”骑上摩托车,吴宝忠到镇上的ATM机取点钱也就花10来分钟。这张给吴宝忠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卡片诞生于2008年。

  2008年3月18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核心业务系统上线暨“金牛卡”首发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金”,凸显了农村信用社的行业性质,寓意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地位,并有富足、富贵之意;“牛”,寓意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三牧”的宗旨和农信员工勤勤恳恳、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信合精神,象征财旺、业旺。

  “金牛”也预示着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强劲的发展态势。

  强劲的金牛卡自2008年首发到当年年底,就已发行103万张。

  而内蒙古农信的产品创新远不止于此。

  为更好地进行产品创新,加强金融支农的力度,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一方面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与政府和同业的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开办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并依托现有核心业务系统平台,加大科技含量高、适应农牧民和社区需要的国内国际结算、汇兑、信用卡、投资理财等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向更广阔的业务领域拓展。

  6年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办了农户联保贷款、青年能人兴业计划小额贷款、返乡务工妇女为贷款、农机具购置专项贷款,大力支持民生工程建设。同时,依托金牛卡的发放及时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等扩大内需政策提供配套资金;全力推动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开办财政补贴农牧民资金“一卡通”,累计代理发放全区720余万户农牧业补贴52亿元。。

  佟铁顺指出,金融创新的方向在于:依托核心业务系统网络,全面实施金融创新,逐步实现由以资产负债业务和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存贷利差与非存贷利差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

  2008.08—2009.08

  关键词:应对危机从容前行 

  经济环境决定着金融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需要金融的支撑,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作用。认清了经济与金融的辩证关系,内蒙古农信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着从经济到金融的发展理念。  

  ▲ 2008年12月11日,自治区联社召开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了全区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九项措施”。

  ▲ 2009年6月15日,自治区联社在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中由间接参与者成功切换为直接参与者。

  市场经济,危机常在。

  2008年年底,伴随着如期而至的寒冬一起到来的,还有不期而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当年12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农信联社召开全区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传达了国家及自治区、银监部门、人民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全区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九项举措: 

  第一,努力增加信贷资金总量,增强信贷投放能力;第二,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加大对农牧业生产的信贷支持,确保农牧业稳定发展;第四,积极扩大农牧区消费信贷,激活农牧区消费市场;第五,积极参与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牧区公益事业发展;第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中小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作用;第七,加大对改善民生工程的信贷支持,维护社会稳定;第八,加快农村金融信息化步伐,全面提高服务能力;第九,创新体制机制,拓宽服务领域。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在国家实施贷款规模控制的特殊调控政策之下,全区农村信用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研判形势,科学把握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有序地推进了各项工作。

  内蒙古农信人善于分析和判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努力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中做大做强农村信用社品牌,在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的同时,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由于措施得当,2009年10月底,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便超前完成了预定的年度任务!

  2009.08—2010.08

  关键词:信息技术助力腾飞 

  信息技术在哪个领域都可以得到应用,应该说无论哪个行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在科技上落后就要挨打。

  ▲ 2009年9月1日,自治区联社完成机构设置、职责配置和岗位定员工作,调整增设了业务发展部、风险合规部和法律事务部、培训教育部,撤销信贷资产管理部,部室中心由9个调整为11个。

  ▲ 2009年12月1日,改造升级后的全区农村信用社新办公自动化系统成功上线。     

  曾经,佟铁顺这样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信息化建设正是我们这个木桶的短板,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不然看着是一个整桶,但实际上只能装半桶水。”

  而现在,佟铁顺指着自己办公电脑屏幕说:“我电脑上装的内部系统已经有20多个了。”

  从自治区联社成立之日算起,短短5年多的时间,内蒙古农信走过了商业银行20年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当然,这条路上充满了艰辛。

  2006年,仅为了 “三大系统”建设工程,即核心业务系统、管理系统和决策分析系统,内蒙古农信就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先后为基层招聘了213名科技人才,并进行了7000多人(次)的系统操作培训。

  当时,佟铁顺给参与项目的科技人员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快马加鞭”。在这样的拼搏精神感召下,内蒙古农信人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就实现了核心业务系统成功上线和全自治区范围内的通存通兑。

  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功,值得热烈庆贺;冷静客观地分析,佟铁顺的眼中还是看到了差距:“与商业银行相比,我们的科技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的主要支撑的基调下,《内蒙古农村信用社2011—2013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特别提出了要使“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

  建设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基本构建起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多渠道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和优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业务系统,形成支撑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平台,利用信息化成果大力拓展电子化产品和服务,联通各种结算渠道,让广大农牧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便捷的金融服务,以金融信息化推动城乡金融一体化,实现金融普惠目标。

  2010.08—2011.08

  关键词:倾情服务“三农三牧” 

  农村信用社和“三农”是鱼和水的关系,“水”离开“鱼”,还会有其他生物;“鱼”要是离开“水”,是万万活不成的。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己任,是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的方向。

  ▲2010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推动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工作指导意见》出台。

  ▲2010年11月13日,全区农村信用社最后8个手工网点数据切入核心业务系统。

  ▲ 2011年2月18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支持全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牧民增收专家研讨会召开。

  在内蒙古,每一名信合人都是草原的儿女,每一名信合人都有一个草原梦——内蒙古的13亿亩草场水草丰美、遍地牛羊。

  在佟铁顺的美丽梦境中,农村信用社给牧区的种植、养殖、加工企业都提供贷款,旅游业也能被带动起来,到时草丰、牛肥、羊壮。“那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啊。”佟铁顺笑着描绘着这幅令他魂牵梦萦的场景。

  在佟铁顺的精心部署下,一项运作周密、致力于“恢复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的信贷工程已经展开。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业务发展部副部长卢晓东如今时常要面对一份题为《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促进牧民增收的指导意见》的材料。事实上,今年3月份,他就已经随佟铁顺理事长到东部区进行过一次长达半个多月的调研。调研中,与盟市长、旗县长、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一次次座谈令他们收获颇丰。

  打过前站,卢晓东知道,这次的工程不同于以往的牧业贷款投放,这一信贷工程将全力打造现代牧场,前期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实行政府主导、尊重牧民意愿、以金融为杠杆、坚持市场化运作、确保配套服务。

  对于这项工程,佟铁顺的态度非常明确:“这方面的贷款,只要风险可控,需要多少我们贷多少,贷款投量上不封顶、落实到户。恢复草原生态,让牧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全力以赴。”

  “这个事儿真可干、真能干、真是利国利民。”佟铁顺说。一场因心系“三农三牧”而生的梦想正在化为现实,由此,一场浩大工程正在内蒙古茫茫大草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事实上,倾情服务“三农三牧”是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扎根农村、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变宗旨与追求。随着农信社服务地方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凸显,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2011-2013”的3年规划中,扎根农村的宗旨始终不变:以农牧民和农牧业经济组织为重点,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三牧”的优势和主力军作用,加大对现代农牧业生产的资金支持,积极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办好农牧民自己的乡村银行。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己任,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佟铁顺理事长这样总结了内蒙古农信为农服务的理念。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