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四如同志送来《大地金融——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的书稿,我看了觉得是一本有见地的好书。
我长期在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后又从事银行监管工作,这个经历使我切身体会到,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经济要发展,金融服务必须跟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都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金融供求难以有效对接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切实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利用金融手段促进农村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仅是金融界热议的焦点,也是全社会都在思考的重大问题。
自2003年国务院启动深化农村信用社首批改革试点,将管理权交由省级政府,并成立省联社具体履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以来,江西农村信用社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机遇,使一个濒临崩溃的传统金融机构焕然成为省内服务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最突出的现代金融企业,创造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管理的“江西模式”。这种为化解农村金融难题所进行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无疑是积极的、有益的和值得提倡的。
与其他农村金融书籍相比,这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给人以启迪:
一是探索中国特色农村金融道路,必须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四如同志这本书从我国农村特殊的政治架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等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特殊背景。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离不开我们特殊国情和背景。书中指出: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农村金融发展最大的政治背景;传统农业改造任务艰巨和农村市场体系落后,是农村金融发展最大的现实难题;长期封建制度下形成的传统家族文化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基层组织结构,是展开农村金融活动最重要的人文环境;城乡的二元管理体制,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最大的制度障碍;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成为主导未来农村变革的三大趋势,是农村金融发展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这些分析都很客观,也很深刻,应该讲这是研究和探索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一个大前提。
二是探索中国农村金融道路,必须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发展规律。四如同志这本书提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必须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发展规律,坚持走商业化、市场化道路。包括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客户服务、资金运作、经营管理等,都不能违背金融企业普遍的运行规律。作为主要扶持贫困弱势群体的农村信贷,既要有政府政策适当扶持,又不能破坏市场化运行机制,既要努力满足农户有效需求,又要努力防范风险。这些基本的观点和理念,无疑是研究探索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基本原则。
三是探索中国农村金融道路,必须从现实难题和矛盾中找到解决方案。当前,“三农”、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仍有大量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主要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又面临着历史包袱重、经营风险较高、资产质量偏低、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等历史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决不能从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出发,先设定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再按照这个模型去指导实践。而要从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的难题和农村金融面对的矛盾出发,去寻找解决方案,总结出有效的思路,重点是要解决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下来、发展下去、机制优化等问题。在提出农村金融供求矛盾解决方案时,四如同志没有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理论,也没有高深复杂的模型,而是正视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环境和背景,提出了综合评级授信、农民联保、信用共同体、信用合作+专业合作、林权抵押、双层经营模式等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金融解决方案,这样的研究探索,实际上也是在努力寻求和揭示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
四是探索中国农村金融道路,不仅仅是完善机构体系,更重要的是完善机制。作者认为,中国农村金融供求之间之所以产生巨大反差,并不是机构问题,而是机制问题,焦点主要表现在五大矛盾:即农村金融需求面临的高风险与金融企业趋利避险的本质特性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服务的高成本与农民承担融资成本的低能力、农民生产的低效益之间的矛盾;农村经济实体普遍存在的抵质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与现代金融严格的抵质押条件之间的矛盾;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社区性特点与农村经济日益扩展的多样化、开放型需求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以信用为基础与农村信用环境缺失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是仅仅靠多设立机构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在现在金融机构中建立起灵活有效的机制。否则,就是设立再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很难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
五是探索中国农村金融道路,必须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承担着支农惠农、政府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等作用,其积累的问题,比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更具复杂性和社会性。因此,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不能仅靠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还要靠外部环境和政策的支持,包括建立税收减免政策、风险补偿机制、包袱化解措施、打造诚信环境等等,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这本书的意义还在于,不仅为农村金融机构适应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而且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农村金融机构按照金融信贷本质要求改造自身、改造客户、改造环境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和付出的努力。在开展金融业务时,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既竭尽努力向农民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又坚持不懈地向农村传输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坚持用市场化手段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而不是走行政或是民政救济式的老路子;积极倡导合作、互动、共赢的理念,组织农民互帮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大力培育农村信用社文化和氛围,强化农民诚实守信意识,整体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加快农村金融信息化步伐,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等便捷的金融服务,以城乡金融一体化助推城乡经济一体化。这些方面的探索性实践,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村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同志们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借此机会,我向长期以来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农村金融工作者致以深深的敬意!希望大家都来关心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共同探索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