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棒、冰棒,糖水冰棒;冰棒,冰棒,绿豆冰棒!”每到夏天,我就会想起那已随岁月走进历史的熟悉叫卖声。
拉起时空的帷幕,回到记忆中的童年,我清楚地记得炎炎夏日一到,每天正午时分,一些头戴草帽、肩搭毛巾、斜背水壶的中年男子就会冒着酷暑,骑着单车,载一个厚重的木制保温箱,活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他们一进村落,便放慢车速,不停地吆喝:“卖冰棒、卖冰棒,甜甜的糖水冰棒三分钱,清凉的绿豆冰棒五分钱!”
叫卖声一响起,孩子们的心就随着那冰棒走了!即使没有钱买,我也会与其他小朋友一块追着车子跑出老远。那种渴望,让我至今记忆尤新。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这个生活在劳力少、人口多的家庭的农家孩子,平常自然不敢对冰棒有奢望。好在一年中有两次机会可以了却这一心愿:每年的农历五月初——我们老家镇上的传统圩日,还有每年的国庆节。
圩日那天,我会早早起床,迅速把饭吃完,好引着客人去赶集。父母是要忙着做家务的,因为赶完集后客人还得在家吃饭,而初五就是端午节,母亲还得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小小年纪的我,在引客人上集市的路上会尽力介绍一些有关圩集的来历趣闻及镇上的新鲜事,好让客人们高兴,以此从客人那里“骗”冰棒吃。
圩上的热闹非比寻常,马戏团诱人的音乐、小商贩大声的吆喝、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幅鲜活的乡村圩市图!等到骄阳似火的正午,客人们在密集的人群中拥堵得有些倦意时,我会有意地引着他们往叫卖冰棒、冰水的地方走。这时,不用我开口,客人们自己也口干舌燥了,他们花钱买冰棒冰水时,自然不会落下我。吃着甜爽的冰棒,再喝上一杯冰凉透心的甜冰水——那味道至今想起来,心头还感到甜甜的冰爽。
第二次可以吃到冰棒的日子就是每年的国庆节了。国庆节的头一天,学校会放假,父母会给我们兄妹一两毛钱,再剥好一些毛豆,让我们带去县城的姨妈家。每次到了姨妈家,她都会给我们每个小孩几毛钱,我们就拿着这笔“巨款”去街上买冰棒吃。
记得读小学三年级的那年国庆节,我照例按母亲的吩咐,带好一袋剥好的毛豆,一早从家里步行出发,足足走了近4个小时,才到了姨妈家。好客的姨妈给了我几毛钱,我和几个表兄弟姐妹们高兴地拥上了街,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了大街冰棒店,亲眼目睹了冰棒制作的全过程。大表姐请我吃了一块价值一毛钱的冰砖,那润润滑滑、甜甜爽爽的口感,让我永生难忘,至今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一晃过去了三十多年,如今的乡村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冰棒叫卖声,我也由当年的懵懂乡村小娃步入了不惑之年。
三十年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我家里的冰箱亦经过了有霜、无霜到无氟的转换,取代“冰棒叫卖军团”的是遍布大街小巷和乡村四野的冰柜。以前自己企盼的糖水、绿豆冰棒如今变成了花式多样的冷饮,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可是,我还是非常怀念往昔夏日听到冰棒叫卖声后的那份清凉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