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也很困惑,企业经营压力很大,鲁花之前说涨又不涨了。”行政手段对食用油的“限价令”已经到期,河南周口市一油厂负责人王文(化名)在等,中粮和益海嘉里如果调价,他们就跟着调,无奈好不容易等到的鲁花调价,却上演了一幕戏剧性的“一日游”。
王文的想法反映了国内相当一批中小型企业的无奈,在成本压力之下,他们的价格策略开始摇摆不定。他们是夹在巨头与小作坊之间的“夹心层”,用王文的话说,补贴也轮不到他们这些中小型企业头上,价格还得跟着大企业被压着,他们想涨,但是不敢涨。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当下市场份额正在向大企业倾斜,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这对于市场结构的影响并非正面。
徘徊的油瓶子价格
猪肉价狂飙,好在“油瓶子”还没涨。今年上半年CPI高歌猛进,6月最终破6%。不过受益于发改委“限价令”等调控,作为必需消费品的食用油未在涨价之列。
2010年11月底,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粮油被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约谈”,要求对食用油保供应、稳价格,3月底前不能涨价;随后,“限价令”第二轮开始,延期到6月。
不过到了7月初,“限价令”虽然结束,企业对于食用油价格是否解禁还没有底。近日,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试探性涨价,却上演了一幕戏剧性发展。鲁花7月初各地发出涨价通知,提价5%-10%.然而此后一周鲁花否认涨价,解释为“捆绑销售”带来的价格调整,涨价行为可能是超市等终端的行为,与公司无关。不过之后,鲁花对于“捆绑销售”也保持沉默,部分地区消息显示,鲁花恢复原价。
“我们现在很被动”,王文慨叹,王文所在的一家公司属于食用油分装企业,向压榨企业购买散油后,再加工成小包装销售出去,员工有几百人,在行业里算是中小型企业。他这半年多,跟上游压榨和下游销售企业一起盯着行业起伏,令其无奈的是,还是没有等到涨价的时机。
据王文介绍,他现在购买一吨散油成本在9700多元一吨,去掉运费等成本,分装后有几十块利润。“不过,现在走的量非常非常小,如果摊掉工厂固定花销、人工等成本,工厂也没利润可言。”
被挤压的中小企业
相对来讲,王文作为分装厂比压榨厂的日子还好过些。“据我所知,山东临沂一家企业,前期进口大豆价格比较高,但是中粮和益海嘉里因为限价令价格不能调,他们价格跟着压下来,每天都在亏损,我估算过,过完年他们得亏掉2个亿。”王文说,其所在的河南地区,还有两家压榨企业已经停产一年多了。
据了解,在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有不少靠加工进口大豆、生产豆油和豆粕的企业,豆油、豆粕的利润是豆油厂最大的利润来源。而在上半年,这两方面的行情都比较低迷。
今年上半年,包括养猪等养殖业需求不旺盛,从而直接影响到豆粕市场的需求与往年相比放缓。同时,自去年年底少数大企业被约谈后,中小豆油厂也自觉加入了限价行列,由于本身品牌力相对较弱,如果价格再上涨到与大品牌产品持平甚至超过,企业等于自寻死路。在亏损压力下,能保证市场正常供应状态已是万幸。
据介绍,因为大家大多会选择提前订购原料,所以目前已经购买了大豆的压榨企业还在硬撑,而有一定品牌的分装企业也要硬撑,否则一旦退出市场,品牌也会被遗忘。“其实大企业即使一些基础油种亏损,比如5升大豆油亏损,但是他们还有别的一些高端产品可以分摊一些压力,中小企业的油种相对单一,没有组合优势。”
对被约谈的四大龙头企业来说,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其中之一的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其他企业包括中小企业选择限产,企业的市场份额被动上升,这个时候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据了解,成本倒挂时,成本价格倒挂最高达到2000元每吨。
大企业大吐苦水,不过中小企业眼中还是心存羡慕,“与中小油厂不同,他们能够得到国家相应的补贴,要给每个企业都有补贴是不现实的,不过中小企业确实两头受限。”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在今年6月份将中央储备库的国产大豆210多万吨定向低价销售给中粮、益海嘉里、中纺、九三等粮油集团,作为其不涨价的补偿。
(王海艳)
■回顾
食用油的“龙争虎斗”
食用油行业的明争暗斗,有时已经超出一般商战的层面。历时将近一年的食用油“诽谤门”案件,日前终在深圳市南山区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网络发帖者郭成林因犯损害金龙鱼商品声誉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
这一事件缘起于半年多前。去年9月份,郭成林在天涯社区论坛及自己的博客上发布《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的帖子,立即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被大量点击和转载。南山检察院以损害商业信誉罪,对郭成林提起公诉。日前,南山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被告人郭成林当庭否认指控,坚称自己是为公众利益呼吁。当庭没有宣布判决结果,而现在此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郭成林是北京赞伯公司的策划总监,而且与鲁花集团签订有《营销策划咨询协议》,因此此次的事件被称为去年的乳业“诽谤门”事件的翻版。
目前中国食用油行业格局已基本稳定,小品牌的食用油企业并不具备很大的竞争实力,而是由几个龙头企业掌握着食用油行业的命脉,其主要市场竞争也落在了这几个龙头企业的身上。而食用油行业的三大品类中,调和油主要面对的是中端的消费市场,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市场分析也认为,此次事件与对调和油市场的争夺有关。
此次事件发生之后,鲁花集团声称事件与公司毫无关系,鲁花绝对没有授意郭成林发那篇帖子。不过该事件还是被看做一场食用油领域两巨头间的公关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