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7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别促了单品 丢了品类(上)

尹先会

  众所周知,当价格下跌时,会导致需求量增加。但是有时候商品降价之后,销售额并没有增加;甚至导致整体销售额下降,为什么会这样?

  

  价格弹性的不同层面

  对某些物品而言,需求量确实对价格变动具有敏感性,而某些物品则不然。要衡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要了解价格弹性。

  价格弹性是指某一种产品销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化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它是两个比率的比率。

  价格弹性的范围从接近零(例如药品,价格再怎么变化,销量变化也不大),到接近无穷大(如价格稍高顾客就会放弃购买的商品)。数值为0至1之间的弹性,意味着价格上升使得收益上升,而价格下降使得收益下降,这样的物品价格不敏感。当弹性系数大于1时,该商品富有弹性,降价会增加收益。

  弹性分析法可以运用在品类、品牌以及单品多个层面,后两者是大多数人做价格促销时忽视的原理。

  1、不同品类有不同的弹性

  促销选品,不能拍脑袋,必须选择价格弹性大的。但一开始就去找单品也不可取。我们建议先考察不同品类对降价促销的不同反应。

  一般生鲜部门的价格弹性高,大家都拿这个部类来吸引客流; 但在中分类或小分类层面,有更多价格优势的发挥空间,例如价格购买弹性高的商品包括:生产门槛低的商品(如方便面),资源丰富的产品(如矿泉水、饮用水),容易替代的商品(如卫生纸),品牌较弱的商品(如米面),民生必需品,使用者及购买人群众多的商品等。

  2、不同品牌有不同的弹性

  以洗发水为例,说明品牌的价格弹性。我们把销售分为:非促销销售和促销销售,如图表所示。

  我们发现,没有促销时,沙宣卖得最好,其次是多芬,伊卡璐则相当有限。

  降价促销之后再看:沙宣在同等程度的降价下,比其他品牌增长更多;而伊卡璐的降价活动只带来了十分有限的增长,因此它要换一种策略。

  从图表可见,降价策略较适合沙宣和飘柔。潘婷和棕榄并没有通过降价提升多少销售,说明它们的弹性较低。可见单纯按照品类的弹性选择促销与否还是有所欠缺的,还需分品牌分析弹性。

  3、不同SKU(单品)有不同的弹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品类(或品牌)内部各个SKU对促销的敏感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包装不同,价格弹性也不同。

  由于促销最终都会落实到SKU,所以必须分析过去促销过的SKU,根据其促销弹性来判断哪些适合做促销。某些零售商要求:采购人员只能选择排名前30%的SKU上快讯,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销售增长。

  

  另一种现实

  如果了解了每一个品类、每一个品牌,甚至每一个SKU的价格弹性,是不是就能做好价格促销了呢?

  不然!

  我们经常发现,零售商拿某些SKU做降价促销,促销期间,该种商品销售大涨,于是商品部得出结论:该商品促销成功。然而一个月之后算总账时却发现,该商品销售额大涨,但该品类的整体销售却并未明显增加,其他关联品类也是如此;而且,自从促销活动停止之后,该品类的销售额比平时、比去年同期都有所下降。

  为什么呢?商家在与竞争门店的价格对抗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一个SKU或几个SKU。但促销价格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整个购物过程中,顾客要权衡商品价格,最终的选择可能令你大吃一惊。因为你不知道某商品搞促销之后对其他商品的影响。

  以上例来说,为什么促销期间促销品卖得这么好?因为它是高价格弹性,肯定会增长,可它的增长蚕食了其他商品的销售额。仔细分析,该促销品的增长主要来自三方面:

  1、对竞争对手门店生意的拦截;

  2、消费者因促销而进行的库存囤积;

  3、消费者在品牌(或SKU)间的转换。

  实际上,只有第一种情况符合零售商促销的目的;第二种情况既不符合零售商,也不符合制造商的目的;第三种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某些制造商的目的,但零售商最不愿意看到(利润被扼杀)。

  所以在促销前,一定要分析促销所带来的增长来自何处——是品类总体的增长?还是销量从一个品牌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品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双方才知道未来的促销方案是否互惠。

  AC尼尔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在过去的几年中,AC尼尔森分析了亚洲的数百次定价模型案例,其中大部分品类的价格弹性相对较低,其中70%低于2.0,还有35%低于1.0,各个品类平均弹性为1.5,也就是说价格总体下降1%,只能使平均销售额提升1.5%。

  但自相矛盾的是,虽然许多快速消费品的价格弹性相对较低,但并不意味着个别品牌对价格的变动不敏感。在亚洲,品牌商品的平均弹性为2.3,也就是该品牌1%的降价可以带来2.3%销售额的提升。因此,如果品牌商品的平均弹性为2.3,而品类的平均弹性为1.5,那么这个品类的不同品牌之间,存在销量此消彼长的情况。

  换句话说,促销的结果是在短期内产生了大量的转换品牌的消费行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