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7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塑化剂来袭“两乐”逆市飘红


  尽管在国内受累防腐剂风波,但上周公布二季度报的两乐均成绩惹眼,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净利润分别达28亿美元和19亿美元,均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市场尤其对两者销量增长推动明显,可口可乐品牌销量增长高达24%,百事可乐的饮料与零食也普涨超过10%。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乐全球市场仍涨价传闻满天飞,在国内,则除此前用500M L产品替代600M L产品之外,还不约而同地在部分市场停产了最为实惠的2.5L大包装。

  

  高增长24%

  “两乐”先后在日前发布2011年第二季度财报,部分得益于对其北美最大装瓶商Co c a - Co laE nterprises的收购,率先出场的可口可乐当季营收增长47%,从上年同期的86.7亿美元猛增至127.4亿美元;而得益于全球饮料尤其是可口可乐品牌销量的增长,净盈利从上年同期的23.7亿美元增长18%至28亿美元。惟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毛利率受大宗商品成本上升拖累,从65.9%降至60.8%。从销量看,可口可乐当季增长6%,其中可口可乐品牌的4%销量增长得益于中国等市场的强劲拉动——俄罗斯市场增长17%,墨西哥、法国、德国和日本分别增长7%、7%、6%和2%,中国的增长则高达24%。

  老对手百事可乐当季营收增长14%至168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8%,从16亿美元上涨至19亿美元,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54 .4%小幅降至52.7%。从销量来看,百事可乐第二季度全球总销量增长6%,上半年总销量增长7%,除了收购俄罗斯乳制品与果汁厂商Wim m -B ill-D ann带来一定正面影响,销量的增长还得益于发展中市场的增长——在亚洲、中东和非洲,百事可乐零食销量增长15%,饮料销量增长6%,其中中国的零食与饮料业务均取得10%以上增长。

  对比此前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看,可口可乐的成绩基本持平,其一季度营收增长40%,为105 .2亿美元,实现净利润19亿美元,同比增长18%.彼时,百事可乐全季营收同比增长27%,由93 .7亿美元增至119 .4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下降20%,由14.3亿美元降至11.4亿美元,如此看来,其净利润方面本季有显著改善。

  而从二者的2010年年度成绩单来看,“两乐”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则是百事可乐持平,可口可乐有所改观。前者在华零食和饮料业务同样是取得10%和9%的增长,后者则年度在华销售下降3%。

  虽然碳酸饮料不够健康的说法已经高唱了若干年,尤其是可口可乐也在大手笔发展非碳酸业务,但不争的事实是,碳酸业务仍在经历每年双位数的增长。而从国内的情况看,今年的塑化剂风波和之后的质量检测中,只有碳酸饮料在一干饮料品类中顺利通过,无疑也成为该品类进一步飙升的直接诱因。

  

  铝价升“两乐”

  但尽管本季度净利润增长均高达18%,毛利率2至5个百分点的下滑已然让两大巨头感到不爽。此前百事可乐就表示,由于部分配方和塑料包装的成本提升,计划提高零食和饮料产品的价格。可口可乐也计划从7月31日起将饮料售价上调3%-4%,不过双方均向表示,本轮价格调整主要发生在美国市场,并不涉及中国地区。

  与此同时,“两乐”已为成本的提高找到了最好的“指控”对象,称已锁定高盛涉嫌严控出货操纵铝材价格,导致今年以来国际铝价大幅上涨13%。而早在2008年和2009年度,“两乐”就已相约将铝罐包装从355M L改为330M L。

  事实上,除了节约铝材之外,塑料也是需要节约的对象,“两乐”持续在用另一种方式调整价格并挽回正在下滑的毛利率。有消息称,北京市场上,最为经济实惠的2.5L大包装系列产品已然消失,且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两大竞争对手同步调整。可口可乐方面否认了成本上涨的说法,仅表示2 .5L非标准包装,公司会依据市场需求推出各种包装产品,都是依据各地区需求、消费者反馈及市场变化而调整。事实上,此前“两乐”已不约而同地将500毫升的产品重新推出市场,以取代600毫升的产品。

  “包装与价格均由各地装瓶厂决定。”可口可乐方面向记者表示,各个装瓶厂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推出适合不同渠道和消费者在不同场合饮用需求的包装,广东目前2.5L装仍在售。而据记者了解,整个广东的可口可乐的销售由三家公司负责,广深以及珠三角的大部分均是广东太古的版图,主管粤东地区销售的惠州厂也是太古的分厂;而湛江厂则是中粮海南厂的分厂,负责湛江和茂名地区;珠海地区又是澳门装瓶商负责的独立板块。在相对独立的渠道之下,理论上甚至有可能单一地区便出现三种不同的可口可乐价格和包装容量。   (吕静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