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8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柴增旺:中原汉子的创业路

曹建军

  老三线上干了二十年;知天命之年才去赚钱;身价千万却不像老板;在同乡中他是领头雁——

  初识柴增旺,任你张开想象的翅膀,想必也不会把他和身价千万的老板级人物联系到一起。清瘦高挑的身材,深蓝色的夹克服……普通得哪能看出他是恒旺热能公司的董事长。唯一与众不同的是,他60多岁的年纪,却有小伙子一般的风风火火。或许,这是做事业人的共性。

  老柴一开口说话,满嘴的“秦腔”味。知根底的人说:“老柴是河南灵宝人,家乡跟陕西搭界。”来保定十几年,老柴最得意的事,莫过于2005年他发起成立的“河南人同乡联谊会”。而今,好几百号在保定的河南汉子,追随着其貌不扬的柴增旺。他,俨然成了河南人在保定的“代言人”,更是名副其实在保定的河南人的“老大”!

  一颗红心上三线

  1970年,品学兼优的柴增旺,踌躇满志从吉林工业大学毕业。按照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为贫下中农的后代,属于根正苗红的成分,柴增旺被分配到一个三线军工企业——甘肃省天水市山沟里的代号749工厂,那时候隶属电子工业部。

  上世纪70年代,三线企业肩负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三线企业搞不好,我觉都睡不着。可见,当时党和国家对老三线的重视程度。

  学有所成的柴增旺,一颗红心满腔抱负上了三线。那个时期,大学生在组织眼里绝对是“宝贝疙瘩”。柴增旺凭借着河南人聪慧、机敏、不服输、不怕苦的秉性,在工厂里很快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厂里的骨干力量。

  1984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亲自倡议出版一本反映军工系统风采和成就的书,书名叫《神剑》。柴增旺参与了该书的编写,还有三篇文章收录其中。

  1989年,柴增旺以工厂全权代表的身份,赴香港引进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全套设备。回来后的安装、调试工作,也是在他一手主持下完成的。这套设备生产出来的电子产品,在后来的“神五”、“神六”、“神七”飞天中都应用到了。

  1990年初,柴增旺走上工厂设备处处长的位置。然而,职务的升迁,并没有给柴增旺带来更多的喜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老三线上的人才大都‘孔雀东南飞’了。”柴增旺说,“749厂原来光本科生就有400多人,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留下来的不足50人。”此时,柴增旺的心也不安分起来。毕竟,当时他作为工厂的处级干部,每月的工资才400元。柴增旺就琢磨到外面广阔的天地闯荡一番。而工厂的态度很坚决:不放!

  1996年,柴增旺所在的749工厂,跟大多数军工企业一样,在转产、改制、搬迁中彷徨前进。749厂要由偏僻的山沟搬迁到天水市。时任厂长放出话来:柴增旺负责工厂的搬迁工作,如果在一年内搬迁完毕,并顺利投产,工厂就放柴增旺走人。

  这下,柴增旺总算看到了希望。他没黑没夜地扑在工作上,9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了厂里布置的任务,厂长不得不兑现当初许下的诺言。当年,柴增旺作为特殊人才,被保定市科委引进,到红星高频担任办公室主任和下属一个分厂的厂长。

  至此,柴增旺26年的老三线奋斗史画上了句号。只是,26年前,他孤身一人上三线,26年后,他携妻子下三线。除了多了一个人,口袋里的钞票,还是空空如也。

  白手起家闯事业

  2000年,红星高频似乎穷途末路了。柴增旺思虑:我的路在哪里?我又能走到哪里?

  这个做事认真踏实、不屈不挠的河南汉子一咬牙:单干!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凭什么单干呀,有什么资本单干,自己的家当凑到一起,也就是万把块钱。

  但柴增旺不甘心,他认为自己具备两大优势:一是吃苦给了他财富;二是诚信聚拢了人脉。

  说到吃苦,柴增旺苦水颇多。而今在他看来,当年的苦水犹如甘泉,使他具备了不怕输、敢拼搏的品质。

  三年困难时期,柴增旺正读中学。他回忆,上学之余,他经常拉着老奶奶,满村子转着剥榆树皮,那是他们裹腹的“口粮”。三年下来,全村的榆树死光。柴增旺笑着说:“树叶吃完挖草根,草根挖完剥树皮,苦是苦,不也过来了吗。”有一年,三门峡地区组织中学生举办“三县一市”大会考,柴增旺在几千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取得语文成绩第一名,获得3元钱的奖励。就这3块钱,让柴增旺一家人日子好过了一阵子。

  柴增旺的人缘好,也是和他有所接触的人的一个共识。“肯吃苦、不争利、有韧劲”,这是不少朋友对他的评价。也许正是源于此,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柴增旺,得到了3位朋友的主动帮助,他们4个,凑了8万元钱,于2000年挂牌成立“恒旺热能有限公司”。这一年,柴增旺54岁,人们已经开始喊他“老柴”了。

  知天命之年白手创业,按理说应该是困难重重。然而,出乎旁人意料的是,公司从一开始运作就十分顺利。一方面,这得益于老柴选准了项目,产品环保、节能、高效,应用行业广泛。另一方当面,老柴专业,产品质量过硬。再者,老柴做人做事诚信为本,新老客户愿意跟他打交道。

  老柴说:“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从来没有欠过外面一分钱,相反,客户拖欠公司三四百万是常有的事。”

  老柴的公司还有一个特点:从来不用一个业务人员。那么,产品如何推介?老柴介绍:网上宣传、老客户带新客户,只要跟咱们做过生意,基本上都能成为固定客户。这是老柴的做事风格、人格魅力口口相传的效果。以至于后来,老柴在对外交往、应酬、业务洽谈等场合,只要听到诋毁河南人的段子、笑话,老柴便愤愤不平,乃至据理力争。

  顶天立地河南人

  一度,河南人的名声有些不好听,河南人的形象被丑化了。这让生于河南、长于河南,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柴增旺感触颇多。

  老柴承认,个别河南人确实做出了有悖人情世故、法律伦理的事情,但是,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看待。拿他自己来说,和陌生人打交道,直到发展为比较熟悉的朋友关系,偶尔有人会惊叹:“老柴,你是河南人呀!”说这话的人本意是在欣赏、赞扬老柴。可是,在老柴听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柴认为,河南人勤劳勇敢、质朴善良、开放友善、胸襟开阔。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厚重丰富,河南人应该顶天立地走四方。

  在保定工作、创业10余载,老柴结识了很多同乡,了解到在保定的河南人不少于3万。于是,老柴心生梦想:把在保定的河南人聚到一起,互勉互进、互帮互助,是多么一件美好的事情呀。

  2006年,老柴和几位老乡经过几番合计、筹备,“河南人同乡联谊会”成立了,会员涉及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私营老板等等,大家一致推举老柴担任会长。老柴在同乡聚会上发表了主题为“团结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的演讲。首期同乡联谊录的序言写道:“天下中原,华夏发祥……古城纳贤,红巾翠袖何人倩,豫人志满,天下中原造英贤!”把“河南人同乡联谊会”定位在传扬河南形象,为古城保定贡献力量,是老柴的初衷。

  这个自发组织的民间同乡联谊团体,老柴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总是向在保定的河南人传输一种理念:背井离乡谋生计,诚实本分是前提。基于此,“河南同乡联谊会”的门槛很低,不论你是街头收废品的,还是四处打零工的,只要你“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同乡会的大门永远敞开着。

  老柴这个会长,当得极不容易,因为需要他做些实事的。2007年,有个姓梁的老乡,8岁的女儿发生车祸,要做开颅手术,家庭特别困难。老柴得知,在同乡中奔走募捐了1万多元钱,解了燃眉之急。

  “5·12”汶川大地震,老柴向同乡发出献爱心的倡议,以“河南同乡联谊会”的名义,向保定市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河南电视台品牌栏目《梨园春》来保定演出,当时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一致推荐由老柴这个会长牵头承办。一场漂漂亮亮、热热闹闹的演出结束了,老柴却为此贴进去了3万元,但老柴觉得值。他说:“文艺演出是个平台,借此机会宣扬家乡美名,展示河南形象,与保定人民沟通,是花钱所买不到的。”

  柴增旺——河南人在保定的“老大”,一个热情、达观、爽朗、自信,兼带些幽默的好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