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孙子朱和平现任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朱和平现任解放军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曾获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次荣立三等功,撰写多部军事学术专论。在他的参与下,中国军用电子技术,特别是雷达装备,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准。
“朱德的名字不是庇荫
我们后辈的大树”
朱和平出生时朝鲜战场正在进行停战谈判,因此取名“和平”。1953年5月,他被抱到朱德和康克清身边。
爷爷的话对他影响很大:“生活上你们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也不要靠我去当官。”“一定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实干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思想,在朱和平幼小的心灵中就扎了根。朱和平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到一名普通战士,从一名排长到研究所所长,他人生的每一个机遇与进步,都是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努力奋斗换来的。
听朱和平的爱人郭晓敏说,他那个忙劲,说“废寝忘食”一点不夸张。平时除了回家陪孩子度个周末,其余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他是我和儿子的偶像。儿子从上小学到现在,身边的同学老师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
“朱德的名字不是庇荫我们后辈的大树。很多人常为我有祖父这样的亲人而羡慕,其实不然,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朱和平说。
从学徒工到军人
1969年,朱和平初中毕业。当时的毕业生除了下乡就是当兵,而当兵一直是朱和平的理想。于是,他跟陈方等人一起去报名。陈方因为眼睛近视,体检不合格。但通过体检的朱和平也没有被录取,原因是“你家老爷子是黑司令,部队哪敢要啊。”
没有当上兵,就做好了下乡的准备。中央却临时出台了相关政策,由于年龄小,68届毕业生不安排下乡。
朱和平被安排到了首钢集团的北京带钢厂当学徒工,那是一个专门生产发条之类带钢产品的工厂。
而后随着家庭政治境遇的好转,朱和平又想去当兵了,因为这时的家里就差自己不是军人。哥哥和妹妹都已经参军去了部队,而自己现在是个钢厂工人,当兵的强烈愿望促使朱和平去央求爷爷帮忙。
但朱德不同意。他认为,在和平年代需要的是知识文化,朱和平还应该去上学,在“冶金、钢铁这方面发展,将来上钢铁学院之类的高等院校”。朱德很重视国家的重工业,“首钢他就去了好几十次。”朱和平说。
“爷爷不同意,我只有靠自己了。”朱和平说,当兵是自己报名的,跟其他普通战士一样,是被选拔出来的。
“也许就是继承了他老人家的那股子倔劲,我背着他们到北京市宣武区武装部报了名。”朱和平笑了。
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回忆当年的执著,朱和平并不后悔。他说,“军人这个职业,无论平时和战时,都意味着牺牲和奉献,每个军人都要直面现实,勇往直前!”
“要说这小子在军队……那真叫这个!”朱和平的老战友老同事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兢兢业业工作,坦坦荡荡为人
朱和平至今觉得安慰的是,走到今天的位置,是靠自己的奋斗换来的。“当然,爷爷的影响还是有的,”朱和平并不讳言这些,“但是,我是从普通战士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而且,每个职位我都干够了最基本的年限,每次升职都是因为表现优秀。”
研究所里的几位军人对朱所长的科研成果赞不绝口,一位姓赵的军官谈起这些如数家珍:“他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得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并著有军事理论专著多部……2004年,被评为空军高层次人才、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近5年多的时间里,他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0项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3年被评为空军师级先进党委……”赵军官说着说着笑了,朱所长的成绩太多了,总之一句话,“为空军装备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春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