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公斤30多元的高价,让猪肉再一次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高价猪肉的背后,生猪养殖企业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农信社今后对生猪养殖的信贷投放如何把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山西省壶关县的生猪养殖大户进行了调查走访。
现状
壶关县孟达养殖场,目前存栏4000头,年出栏可达3000头,属于全县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今年以来,猪肉价格一路走高,企业利润逐渐增加,以当下出栏价格每公斤20元计,年销售收入可突破600万元。目前该企业在信用社贷款260万元,无不良记录。由于盈利增加,企业希望通过增加一部分贷款,扩大养殖规模。
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较去年的赔钱养殖,今年突然冒高的猪肉价格,加大了信贷资金的风险系数,非常值得我们提高警惕。在调查中,笔者认为有几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盲目扩张加大投资风险。该县的养殖户规模普遍偏小,企业负责人主要是当地的农户转型,经营管理靠个人经验积累,缺乏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重规模轻质量。信贷资金主要投资在扩大养殖规模上,对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技术、防疫技术投资不足。面对市场风险和疾病疫情,不能主动防御,只能被动应付,容易造成损失。
应对市场价格波动乏力。虽然当前养猪利润可观,但近期生猪价格呈现波动幅度加快,周期变短的趋势,养殖户缺乏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承担了比以往更大的风险。价格升高必然伴随着成本增加,但将来未必能获得高收益。如果价格下跌,必然造成损失,给信贷资金形成风险。
政府调控机制尚不健全。以壶关县为例,2005年政府鼓励农户贷款搞养殖,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大批农户跟风养殖,造成壶关联社五龙山信用社600余万元农户贷款形成不良,至今难以收回。
建议
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养殖业发展的主力,生猪及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我们在信贷资金投放的把握上,增加了难度。如何找准切入点,适时适量加大投放力度,支持养猪业健康发展,确保“社农双赢”,笔者有几点建议:
第一,要正确选择投放对象。在养殖成本、养殖技术、疾病预防以及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养猪已经成为一种高风险产业。农信社在信贷投放前期,要对养殖户的技术、经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进行详细调查。排除那些眼红当前高价、盲目跟风的养殖户,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支持力度。
第二,要灵活掌握贷款方式。由于生猪养殖具有一定周期性,在确定贷款期限的同时,要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对用于固定资产的贷款期限可适当延长。对流动资金贷款,简化贷款流程,缩短贷款期限,资金困难时随用随贷,资金富裕时及时回笼,确保涉农资金不流于其他领域。
第三,要加强与政府协调配合。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不仅仅依靠农信社解决资金问题就能实现,地方政府要健全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加工运销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价高时抑制,价低时扶持。农信社要通过加强与政府的协调配合,在确保涉农资金投放到位的同时,配合政府的政策调控、市场调节,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发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