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百、燕莎、赛特、百盛……百货业又一次掀起了经营超市业态的热潮。莫非,在利润每况愈下、盈利模式难以寻求突破的现实压力下,自营呐喊声越来越高的百货企业想让这个难题在超市业态上找到破解之道?
百货商场历来有附属的超市。但由于利润实在微薄,且百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基本摒弃了自营能力,附属的超市长期以来被其当成一站式购物的纯粹补充,不仅商品价格比大卖场要贵,品类及服务也远不如超市零售商,再加上前些年百货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大卖场严重挤压,很多百货企业的超市业态经营业绩都很惨淡,有的甚至一直在亏本经营。
尽管如此,百货企业的超市却依然坚强地存在着。原因有两点:一是百货业的销售很大一部分是卡消费,这些购物卡很多都是商业贿赂或是单位福利、送礼所得,持卡消费者不会太计较商品价格;二是虽然比不上大卖场,但总归可以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多少还可以吸引来客,带动百货商品的销售。因此,就算经营不好或略有亏损,与百货商场的整体业绩相比根本就无足轻重。
据说,此次百货企业重操超市旧业与以往有两大不同,一是独立运营,二是瞄准高端超市业态。在笔者看来,此举与百货本身瞄准的中高档客群定位相符,百货企业也许更多是想借超市业态来尝试自营的能力。因为相较服装、化妆品、名表等品类,超市业态的自营风险显然要小一些。
若果真如此,百货企业可以通过摸索高端超市的自营之道,培育买手,慢慢从头开始积累自营能力,出于长远发展和未来核心竞争力考虑,尝试的道路上遭遇亏损等困难也是值得的。
但是,蜂拥而上的百货企业倘若是为了觊觎高端超市能带来的高额利润,则会前景难料。因为高端超市业态也是一滩不好趟的混水。别说自营能力基本为零的百货企业,就算早在多年前就摸索自营的超市企业,也没在这一业态上得到多少便宜,往往把高端超市开成了高价、奢侈超市而导致人流稀少,业绩平平。
事实上,早在2004年,百货企业就曾试水过高端超市。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与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株式会社约克红丸在这一年共同组建了北京王府井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宣称重点在北京市场开拓高端超市,7年过去结果如何,业界有目共睹。难道,7年后,这些涌入高端超市业态的百货企业得到了什么秘藉,突然就拥有了更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