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受商务部委托,对国内零售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呈现出的盈利模式和财务状况专项研究结果正式公布。该项研究采取国内68家上市零售企业的公开数据,业态包括百货店类、超市类、专业店类。其中专业店又以电器专业店为主。同时,协会还对国内74家零售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国内主要零售企业管理层进行了访谈。该项研究已连续进行了3年。
——编者
随着经济指标逐步向好,中国宏观经济触底逐渐成为共识,消费者信心得到恢复,CPI上升和低基数效应下,2010年零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达到20.0%,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增速,但未超过2008年上半年的增速水平。行业在2009年经历了恢复性增长后,也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零售业发展加速
国民消费在结构上的升级和地域上的普及是中国零售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数据显示,在其他业态的增长率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百货业态的增长率已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并后来居上高于其他业态。
与百货相比,超市企业对CPI更为敏感。一般来说零售企业下半年收入增速会低于上半年,然而超市收入增速在2010年下半年也达到了11.9%,基本接近危机复苏后的2009年下半年的增速,显示了温和的CPI对必需消费品销售的拉动作用。
而专业店在2010年年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同比增长达23.5%。.
在地域方面,现代零售业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渗透也已成趋势,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下的区域消费力的释放是其基础。虽然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仍相对较低,但其增速在危机后的2009年下半年已经开始超越了城镇居民收入。
2010年沿海型超市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并加快了发展步伐。受到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速的影响,内陆型超市依旧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跨区域型超市的门店增长放缓,转而将发展精力集中在了门店整合、提升单店业绩和经营效率上。
扩张融资继续升温
零售行业的恢复同样带来了零售企业扩张和融资活动的升温,国内零售业的并购活动正在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战略投资者仍然是并购市场中的主角。证券市场的上市活动同样恢复活跃,2010年零售企业通过证券市场首发上市活动的数量和规模均超越金融危机前水平。连同持续高位的企业并购交易估值(2010年平均并购交易市盈率达29倍)体现了业内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于国内零售行业增长的乐观预期。而中国零售业企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通过并购和融资快速扩张成为大势所趋。
专业店业态在扩张、并购及上市活动方面都十分活跃,这一方面反映了专业店快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也是该业态竞争日趋激烈的体现。在此需更多注意其中结构性的变化,充分关注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店子业态的风险,和与消费升级相关的子业态的发展前景。虽然并购重组是零售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企业在考虑通过兼并收购扩展企业规模时,应充分识别和评估并购重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降低至企业可接受的水平。
挑战依然严峻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下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出现了回落,2011年上半年的增速明显低于2010年上半年。这不仅反映了当下持续通货膨胀对于消费信心的打击,更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结构未能根本改变的结果。调研发现,零售企业对于未来预期的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
在企业层面, 2010年零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达20.0%,尚未超过危机前水平,又已在2010年下半年有所下降。受消费升级和消费普及的驱动,2010年百货业依旧是发展的主力军。2010年下半年百货收入增速继续超过上半年。
在盈利状况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利润水平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情况下(见下图),主要成本(租金、人力、物流等)的上升成为经济恢复后通胀压力背景下零售企业最主要的挑战,尤其是租金成本的持续上升对零售企业的营业利润形成较大的压力。分析显示,零售企业主要固定费用的成本比例都有明显上升,也是2010年下半年经营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往年报告中分析的零售企业融资模式的各项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在融资模式方面对于供应商的依赖,在短期内没有根本的变化。由此牵涉到的零供关系问题也依然存在。
零售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仍然相对单一,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仍然是零售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近期持续的信贷紧缩政策对零售企业特别是中小零售企业的融资扩张造成较大影响,问卷调查中反映零售企业感觉融资环境变得更加不利的比例明显上升。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