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供应将呈现紧平衡格局
本报讯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叶兴庆近日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供应将呈现紧平衡格局,而且这种紧平衡格局在五年内将继续发展。
叶兴庆说,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的约束因素增强。
其中,对农产品的需求增长主要是以下6个方面原因:第一是生存性需求。今后五年我国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无疑将随之提高;第二是商品性需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镇人口增加,农村分工分业,这将增加对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第三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改善性需求的增长;第四是工业用途领域拓展,拉动了原料性需求;第五是调入性需求,即需调入农产品的地区越来越多;第六是投资性需求,农产品金融属性日益明显。
叶兴庆说,考虑到我国耕地和水资源有限,极端天气不断增多,同时受通货膨胀影响,农资、农机、雇工、土地等费用全面上涨等因素的限制,未来五年我国农产品供给也有着较大难度。
(孟 山)
国有机构加大农产品进口力度
据《证券时报》报道 在物价上涨压力下,有关部门陆续将储备白糖、猪肉、大豆等农产品投放市场。与此同时,国储机构和国营粮食部门也在加大对国外农产品的采购力度,品种更加丰富,规模也越来越大。
国内最大的国有粮食贸易、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中粮集团昨日表示,其近日与柬埔寨唔哥农业有限公司签署了1000吨进口大米贸易合同,这也是我国首次从柬埔寨进口大米。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7月进口大米53180吨,同比增长171%,价格为601美元/吨。当月出口大米12101吨,同比下降76.6%,价格为646美元/吨。 显然,这是国内粮食储备机构和国营粮食部门加大对国外农产品的采购力度的最新例证。今年7月份,我国从美国进口玉米的一份订单竟引起国际粮食交易商的高度关注。因为此前的许多年里,我国一直是玉米净出口国。
我国进口美国玉米的举动,让一些国际粮食交易商甚至预测今年我国仅从美国就要采购超过500多万吨的玉米,而包括美国专家在内的一些国际人士认为,未来5至10年之内,我国将成为美国玉米的最大进口国家。
玉米和稻谷会不会步大豆后尘呢?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报告,今年国产大豆的产量在1450万吨,但是需要进口4750万吨,对外依存度在76%以上,这比去年对外依存度72%继续有所提高。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玉米和稻谷的衍生需求增长迅速,在国内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市场缺口会越来越大,国家应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到海外生产,保障国内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