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礼,大家对这个名字或许并不熟悉。然而,要说起梁启超、“两弹”、“神舟五号”,不知道的人还真不多。梁思礼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变法维新先驱梁启超最小的儿子,出身于名门之后的梁思礼还是我国导弹控制研制领域创始人,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整个发展历程。
1956年起,梁思礼作为技术骨干开始从事我国的导弹和火箭研制工作,至1965年共参加和领导了13次导弹飞行实验。1966年,梁思礼参加导弹核武器飞行试验。1966年后先后担任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主要设计工作,为我国远程导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技术倡导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技兴国贡献奖”,曾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走向导弹研制之路
梁思礼1943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主修无线电,以后又学自动控制。194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入辛辛那提大学攻读,获硕士及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经有关部门安排,1950年1月到邮电部电信研究所工作,搞天线研究。1953年随所合并到总参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任天线电波组副组长。1955年曾去过越南,帮助建立“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受到胡志明主席接见。可以说,1956年是梁思礼一生中的一个新起点,那年春,党中央、国务院进行“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他参加起草了“喷气技术”(即导弹与火箭)部分。“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国家把核技术和喷气技术列为规划中的重中之重,下决心开始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规划会议后,国家即着手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老五院,航天部的前身),1956年9月,梁思礼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入正在筹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被任命为自动控制研究室主任,从此,梁思礼全部身心都融入到我国导弹和火箭事业之中。
有关英雄——
杨利伟是“金字塔尖”
梁思礼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全过程,“神五”的发射对于他来说意味着许多先贤百余年来追求的强国梦实现了。“我父亲的一生贯穿着爱国思想,我从小生活在外国租界,亲眼见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凌辱。”因此梁思礼的强国梦特别特别强烈。
对于有些人认为的:“‘神五’成功发射之后,杨利伟成了万人瞩目的焦点,而背后功臣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梁思礼认为:“杨利伟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包括他自己也说过,成功是属于集体的。杨利伟是‘金字塔的尖’,也的确是一个耀眼的星,但下面是无数前辈打下的基础,才能累积起这个塔的高度。”
有关工作——
从未感觉到孤独
梁思礼对当初回国的选择从未后悔过,“我们一家七个人都是从国外回来的,所以目前梁氏家族的大部分人都在国内。在国外再好也是个“二等公民”,不如回来报效祖国。对于现在的许多留学生,我鼓励他们回来。”
以前从事航天事业的功臣往往都是“无名”的,曾有几十年时间,连我的母亲、我的哥哥都不知我在哪里,在干什么。由于我和同事们做的事要保密,我们只能默默工作,不能发表论文,更不能宣传。和我一起在国外留学的朋友说:“梁思礼回国后从地球上消失了。”
“其实个人知名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做了多少事情。”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有一位美籍华人朋友,当年我回祖国,他留在美国。他搞的是美国洲际导弹,我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还拥有高级别墅。有人问我有何想法?我告诉他们,我们造的导弹是保卫中国的,因此我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
有关父亲——
父亲教我乐观、豁达
父亲去世时我只有不到5岁,从他那里得到的直接教育较少,但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我的父亲一生都倡导爱国主义,同时也非常注意对孩子爱国意识的培养。
梁思礼:我父亲曾经说过60岁以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孩子上面,我是他最小的儿子,但是他56岁就离开了我们,这是我最大的遗憾。父亲爱我,我也很爱他。我的很多性格像他,比如乐观、豁达,还有他倡导的“趣味主义”,他常说“如果哭丧着脸过日子,那么生命就成了沙漠,要来何用?”
(刘春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