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9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借力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林琳

  清晨5点不到,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的时候,苏州相城望亭新埂村的虞河蔬菜基地已开始了忙碌:农民将一盒盒包装精致的虞河牌有机蔬菜,装上一辆辆白色带冷柜的运蔬车辆,准备运往市区十七家门店……

  智能种菜 质量追溯从产地到菜篮 

  1700亩的虞河蔬菜园,是新埂村农民自发组织的蔬菜合作社生产基地,它紧靠望虞河,这条河也是连接长江和太湖的重要清水通道。

  放眼望去,在大棚里品种很多,鸡毛菜、黄瓜、豇豆、茄子、小番茄,苏州市场上能见到的蔬菜,这里几乎都能见到。

  这个有机蔬菜大棚,完全颠覆了人们往昔对菜园的概念,“新式武器”目不暇接。

  菜园穿上了防虫外衣,每两三个大棚之间有太阳能杀虫灯“站岗”。基地工作人员说,有机蔬菜从栽下到收割完全不能打农药,所以靠物理防虫,“这些灯特别招虫子,晚上一开,虫子就往灯上撞,轻轻一碰就死了,解决了蔬菜无药防虫的大难题。 ”

  工作人员介绍,基地全部配套使用喷滴灌技术,水怎么浇、浇多少全由自动化系统控制,不浪费一滴水,一排排蔬果上方和下方,每隔2米处都有一个喷管。“传统农业每亩每年用水1000-1200吨,这里每亩用水省一半。”截至去年底,虞河蔬菜基地扩建后的总面积达1700亩,建成钢管大棚1200亩,防虫网450亩,连栋大棚13650平方米,水生沟渠塘20亩,食用菌150亩。与传统作业相比,基地一年可节约用水85万吨。

  蔬菜大棚还配备了湿度和温度计,监测蔬菜的“体温”,每个角落还装有摄像头监视蔬菜“一举一动”。这是基地正在建设的智能物联网系统,通过无线传感装置实现可视化追溯,蔬菜温度、湿度、叶绿素等数据远程传输给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请专业人员给农产品质量把关。目前3个连栋温室大棚和20组单体大棚,均实现了这样的智能生产控制。

  变废为宝 猪牛粪秸秆藤蔓都利用 

  在虞河蔬菜基地随便走走,羊崽在吃草,鸡鸭自由奔走,一派田园野趣。虞河蔬菜基地已形成一条生态种植链,新埂村的猪牛鸡排出的粪便正是现代农业提倡的有机肥,而秸秆、藤蔓粉碎后以及蔬菜边角料正是牲畜的健康饲料。基地还开发了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开挖了生态沟渠,沟渠里种植水生作物,为猪牛养殖提供饲料,为蔬菜种植积累更多的有机肥。

  基地今年首次试水的发酵床养猪,也颇为新奇。正在使用的新型猪舍分成三部分,两边是窄窄的水泥地,一边放饮用水,一边放青稞、玉米粒等饲料。生猪饿了渴了,可随时到两边吃食喝水。中间部分有点像运动场上的沙坑,只是比沙坑要大很多。仔细观察,这里铺放着稻壳和木屑。据工作人员介绍,铺稻壳和木屑的地方就是发酵床,猪粪全部排到上面,用不着清理,“存栏量1000头,过年市民就可以吃到我们虞河的猪肉了”。发酵床不仅可以做到零排放,而且养出来的猪肉质更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