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杨风一:我在2009年的8月7日,由剧院民主选举竞选当选院长,这次民主选举,也在北京市文化局首开先河。我自1982年来到北昆,已经在此工作将近30年,所以说,这次当选让我感觉到两难,因为我对北昆,真是有一份重重的责任在里面。我在北昆的30年里,北昆给了我那么多荣誉、奖项、归属感,现在是我回报院团的时候了,但是以这种形式回报,让我带领一个团队,我又不是太有把握。当时的民主选举,我是以70%的支持率当选的,在一个剧院你有70%的选票率真的不容易,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只能硬着头皮接任下来。接任院长以来,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原来我只是剧院的一个主要的演员,大家都围着我转。现在角色转换,我得为所有的人去服务。所以这种角色转换真的是不容易,得要改变出发点,改变思维模式。
记者:很多传统艺术,包括一些已经申遗的项目,都面临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昆曲是否是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欣赏的小众艺术呢?
杨凤一:我接任院长以来,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是应该适时变革,适应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这两年来,我将主要精力放在剧院市场演出经营方面。我想,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不是就是一门博物馆艺术,被“阳春白雪”地搁在那儿?或者它是不是也可以走向市场,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昆曲“自食其力”?
经过这些年的一些尝试和探索,我觉得昆曲艺术具有某种双重性——它可以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殿堂艺术,也可以走向市场,得到观众的普遍欣赏。这其中要看度的把握,经营者的眼光和战略。我觉得传统文化的经营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在社会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昆曲是文化遗产了,就应该是原汁原味的,应该走进博物馆。所以就把你所有传统的剧目继承下来,你就演那些戏就可以了。
但是因为我这个人,从干这行那天开始就反对固步自封,我不是那种守着传统,一成不变的人,强调两条腿走路。既要继承原汁原味的传统剧,比如说我们保留了《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这些古典名著,而且是原汁原味的继承下来,照着传统的演,丝毫不走样。与此同时,我也有一种使命感,觉得必须要创造一批现代人能接受的作品。我们近几年排演了多部创新昆曲剧目:像:《杜兰朵公主》、《贵妃东渡》、《夕鹤》(由日本话剧改编),以及由普希金散文诗改编的《村姑小姐》等等。通过一段时间以来,新创排剧目和传统剧目的比较,我们发现新创排的剧目较有观众群,而且它的观众群偏向于年轻人;而传统剧目观众群较偏向年龄较长的纯粹戏迷。这些年我总结一些经验,就是我们不能保持所有剧目都原汁原味一点不动,也不能全盘改变,步子走得太大,所以说这个度的把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这其中,新创曲目《夕鹤》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这部由日本话剧改编成的剧目在1996年第四届中国戏剧节获得了七个大奖,可以说是全胜而归。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当时我们在昆曲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改革,在化妆、服装、灯光等环节加入现代元素,但是它唱腔还是保留原汁原味的昆曲,观众没有一个人说这不是昆曲,但是没看过昆曲的人也能接受,所有的人都说非常的美,是一个很美的剧。
通过这些摸索和实践,我认为,昆曲虽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它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若非如此这个剧种又慢慢回到2001年以前,慢慢地就被观众给冷落了,再保护也没用。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年轻人来追捧昆曲,它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像我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样,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所以说我们怎么把握好“传统”这两个字,和时代来进行嫁接。比如说白先生的《牡丹亭》,你说它是原汁原味的传统,也并不是。它首先叫青春版,先改变了传统的模式,而且他的服装、舞台也颠覆了传统。它改革,为什么获得这么多的人认可,说明他的度把握得很好,所以我觉得传统的东西,应该不妨碍它适应现代、时代的要求,传统艺术也应该适应现代的时代发展,进行一些尝试。
记者:作为老北京的城市名片,老舍茶馆其实也有一个独特的曲艺舞台,对于这个舞台,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杨凤一:我跟老舍茶馆的尹总是老朋友了,我老是跟她说,老舍茶馆更应该上演昆曲。因为北京曾经是昆曲的一个重要阵地,并且茶文化和昆曲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更有魅力的艺术。
之前我有另外一位茶业界的朋友,我看过她们的茶道表演,只要有外宾来,她们都要给大家表演茶道。而茶道的背景音乐通常是放的一些《梁祝》之类的音乐,我就跟她说,你这太不搭了,《梁祝》虽然是中国人编写的,但它的载体是西洋乐,但是你要是放一段昆曲,比如说《牡丹亭》里的一段笛子的声音,就跟茶道的意韵很协调了。我去过咱们老舍茶馆看演出,咱们的小舞台的表演,还是比较多元化的。但是我觉得随着现在国际交流比较频繁,老舍茶馆的舞台也可以走向多元化。我想如果要是在茶馆三楼的小剧场,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客一面品着茶,一面观赏昆曲,那个影响力真的就不一样了。所以我心里也有这种“强强联合”情结。
记者:您刚才说的昆曲这种古典的传统文化,跟茶道的结合,我挺感兴趣的。如果把古琴昆曲和茶道做一个结合,在老舍茶馆做一个茶艺表演呈现,难度大吗?
杨凤一:太容易了。有一次我在观赏茶艺表演的时候,就一边看一边在设想:如果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演员作为背景,是不会影响到茶艺表演的主体的。比如我们用一段《牡丹亭》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演员隔着远一点,也可以声音很小的一边唱,一边慢慢的舞动。而泡茶的人专注地表演茶道,一点都不会互相影响。演员可以唱过这一段以后,可以和茶道的表演者一块结合,可以由茶师奉给演员一个茶,演员向茶师行礼接过。我觉得这会是非常好的一个表演,而且也会很吸引人。
记者:对,其实昆曲和茶道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节奏较慢的,必须专注和静下心来欣赏的。
杨凤一:我有的时候因为工作太忙,尤其工作方面压力太多,就很心烦,我知道自己的这个特点,就用昆曲来调节。我经常自己开车,堵车的时候很心烦,所以我的车里必备昆曲的唱片。有的时候心里特想骂人的时候,特急躁的时候,放一段昆曲的曲子,绝对会沉淀下来,真的是这样。我试了好多次,我一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我就放昆曲,一听真的会安静下来的。可能因为我是干这行的,听着音乐一响起,我也就跟着它进入这种情景当中。但是它那种唱法,它想让你躁都躁不下来,你就跟着它慢慢地沉静,真的是挺好的。所以说,您刚才说的茶道和昆曲,我就着急怎么没人来做这件事情?我们的《红楼梦》编剧王旭烽,她是一个茶道协会的秘书长,她自从接触了昆曲之后,非常喜欢,开了几个茶道的联谊会、座谈会,全是表演的昆曲。她已经感觉到,昆曲和茶道两者结合非常好。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跟尹总有空闲,一定会好好地将昆曲和茶道的结合聊一聊,呈现给观众一种更新的视听享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