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浙江海宁因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群体性事件,后公安部门进行清场,涉及的企业浙江晶科能源公司被要求停产。短时间内,从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到康菲公司的漏油再到浙江的污染问题演变成群体事件,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似乎进入了爆发的高峰期。
就在几天前,温家宝总理在大连就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作了讲话,强调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极端”二字明显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对这环境的重视,但也说明了解决我国当下环境问题的迫切性。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一件件污染事件被曝光,污染带来严峻问题逐步显现,完善相关法律、治理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可是,长时间的法律缺失使得污染不是一朝一夕造成,治理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污染获得的短期经济效益可能远远少于治理的费用,用事后治理或罚款来代替事前防治的弊端充分显露。而要实现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的转变,从政府相关部门到企业甚至个人都必须转变思路。康菲公司之所以发生漏油事故酿成重大损失,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未雨绸缪。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国内对这些违规现象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我国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法律体系薄弱。因此中国律师团在面对康菲公司索赔问题时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亡羊补牢”有点晚。
GDP从“黑色”到“绿色”
以往案例告诉我们,很多污染之所以造成,是在用污染换发展,追求“黑色GDP”。我国前一阶段的发展模式似乎也证实了一个事实:落后欠发达的地区要发展起来,招商引资、开矿设厂,就意味着做好了接受一定程度污染的准备。在河南潢川县,有着“世界鸭王”之称的上市公司华英农业,一方面因其巨大的GDP贡献,受宠于当地政府;另一方面又因其严重污染环境,受到当地百姓的诟病。当然,全盘否定华英农业公司的各种贡献是不公平的,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这种“黑色GDP”对当地的长远发展真的是有益吗?环境不仅仅是当代人的环境,是全人类的,也是下一代的,只有从“黑色GDP”走向“绿色GDP”,才是真正的发展,是对社会的负责。
(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