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刘学披上一件旧西装外套,开着小三轮车从家里出发了,利用中午的一点时间,他到乡里的信用社取点钱给儿子上学用。
刘学是山西省平遥县孟山乡贾封村的村民。在这个闭塞的大山里,他已经生活了40多年。刘学清晰地记得,由于孟山乡是平遥县唯一的山区贫困乡,去年以前,乡里没有金融机构,他要想办个存取款业务,就得跟村里所有人一样,走几十公里路,到山外去办,由于从孟山乡通往山外只有一班早出、晚归的公交车,所以一来一回,得耗去一天的时间。
但是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
近年来,为了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把“金融填空”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依托山西农信社自身不断提升的服务优势和熟悉“三农”的业务优势,再加上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后享有的“八万网点连城乡”的汇通优势。
如今在山西,原本金融服务空白地区的农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办理存取款业务,还可以办理通存通兑、异地汇划等金融服务,享受到了安全、便捷、快速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让城乡没有差距
“现在方便多了。”手里握着身份证和刚取出的1000多元钱,刘学的言语中透着山里人的朴实和热情,也透着满足。
2010年5月,山西省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一个分支机构——“孟山分社”在孟山乡“扎根落户”,从那时起,孟山乡12个村、1200多户、3000多人就都和刘学一样,“抽个空就能把业务办了”。
孟山分社设在孟山乡政府院里。营业厅的面积不大,大概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左右,门的左手边是业务柜台,防弹玻璃后,身穿工装、系着彩色丝巾的临柜人员正娴熟地为村民办理业务。
“村里人多是以小额的存、取款为主,对其他业务的需求还不是很多。”山西省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主任耿立涛向记者介绍说,“但是,在我们城里网点能办的业务,这里也都能办理。”
“取500元。”在一个营业窗口前,记者递给营业员一张北京农商银行的银行卡。
“您稍等。”临柜人员微笑着双手接过记者递进的银行卡。
填单、短暂的等候、确认签字……按照临柜人员的提示,记者很快就办理完了一笔异地汇划业务。三四分钟后,一条成功办理完业务的短信通知就发到记者的手机上。
“虽然地处山区,但由于农信银中心的联网工程惠及了全国近80000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因此我们一样可以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为有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银行卡或存折的百姓办理存、取款和通存通兑等金融业务。” 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耿立涛微笑着说。
助“填空”一臂之力
在山西,孟山分社并非个例。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已经设立了2家信用社、25家金融服务便利店,全部开通了“农信银快汇”业务,承担并完成了全省46%的金融填空重任。
耿立涛告诉记者,因为孟山乡每年有多达2/3的人到外地打工,每年都会带现金回乡。所以,该社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向当地百姓宣传“农信银快汇业务”:只要拿着一张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的银行卡或存折,就可以在全国任意一家已开通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网点办理存取款、转账、余额查询业务。享受到“打工地挣钱、家门口取钱”、“通存通兑、实时到账”的安全、方便与快捷。
“对于我们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工作,由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研发运行的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资金清算中心综合科科长樊新文认为。
这一方面因为依托农信银中心搭建的平台,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近80000家网点的跨省、市、自治区异地实时支付清算网络全面开通,形成了“八万网点连城乡”的“网点广覆盖”优势,使身处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享受到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另一方面是受地方经济影响,金融空白乡镇地区的百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存取款业务、异地汇划业务为主,以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为主的“农信银快汇业务”,已成为各省农信机构原有业务系统的有益补充,很好地满足了金融服务空白地区百姓的存取款、异地汇划业务等金融服务需求。
“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后,我们服务‘三农’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樊新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