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幅画,一弯水,一片云,在梦的清波里,唐诗让人梦得太久太久。读唐诗如饮美酒,于是我醉了。不,是整个唐朝的人都醉了。
每每背诵唐诗,眼前的场景永远都是月光下,水在流淌。音乐般的语言,完整具体的形象或境界,一个盛世王朝独特的情致就在此刻,在爱它恨它的生命里一次次流转,一次次翩跹回旋。或浓或烈,或平或淡,唐人诗里流溢出的无一不是温婉、蕴藉的感觉。
清人编撰的《全唐诗》,加上陈尚君先生的《全唐诗补编》,一共56000余首。唐诗数量之多比西周至南北朝留存的诗歌总量多近3倍,留下姓名的诗人更达2600人,这是一个全民皆诗的年代。唐诗的简单形式、丰富内容和深远感情已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尽管距今已有千年,但当我们在谈论唐诗、研读唐诗时,竟发现时空的距离是这样的近。胸中有诗,寸心万绪,千载唐诗宛然就是我们心之故乡的有声呼吸,这气息来自高处,来自古人之诗心、你之诗心、我之诗心。
有感于诗人、诗心、诗性,我从小学课本中选取了十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把我对它们的体悟、随想和感动,写成了文字。心烦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正是唐诗给了我清新的慰藉,让我在散步时学会了用背诵唐诗驱散烦恼。
很多人说,诗词是旧气的,但我以为它旧得幽暗、软绵、体贴,好似我们穿旧的衣裳,完全没有一点拘束。我是一个太接受传统文化的人,我复古,我浑身充满了怀旧精神。然而现代人,谁又真正懂得古人?我不喜欢典故,因为所谓凿壁囊萤之类,即便史书中有所记载,所据大抵也是传闻,较真起来,多半查无实据。但诗词则不同,它有真境界,有真故事,有真品格。有它的地方,中国的审美就在,诗人就在,读者就在。
情怀如斯,此刻我的窗外正皓月当空,清辉遍地。朦胧中,唐朝的月光,今晚的月光,都流出了我手中的唐诗,变作了故乡窗外整夜的皎洁。世界从来不是物质的,世界真在我们的思想里,平静又温暖地一个千年接着下一个千年。
(作者朱炜,1989年出生,2011年7月毕业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在校就读期间,他醉心于古典诗词的写作与研究,在院系倡立人文讲堂,并任主讲人,先后在杭州高校及图书馆做诗词讲演40余场。2011年8月,朱炜的40余首诗词赏析和多篇文化随笔集结成《诗词小品》,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