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自号“六如茶痴”的林治先生,自从1969年到著名的茶乡武夷山插队落户,一不小心便掉进了茶文化这个“美丽而温柔的陷阱”,几十年来沉迷于其中。其先后出版了《中国茶道》、《中国茶艺学》、《茶道养生》等十七本茶文化专著,对茶这一领域可谓谙熟至深。故本刊特邀林先生向大家系统地介绍一些茶文化知识,伴您进入一个亲切而活泼的、漫着茶香的世界,一起和林治说茶。
“林治说茶”第一期今天和读者见面了。从哪儿说起呢?前几天看了北京卫视播出的《于丹感悟人生》,其中讲到有关茶和茶文化的内容引起了我的一些异议。像于丹这样全国著名的教授,对茶文化却悉之甚少,看来在我们这个“茶为国饮”的国度,普及茶文化实在是刻不容缓了。
就从于丹教授所说的“说到茶不能不提起一个人,大家都知道茶圣陆羽”说起吧。我认为于丹教授在讲陆羽和《茶经》时至少有5处误点。
错误之一:于教授没有了解到,在唐代人们是“煮茶”而非泡茶。在讲到智积与陆羽在宫中重逢时,于教授说“第二泡茶代宗悄悄地吩咐下去,请陆羽泡。陆羽的这一泡茶端上来,智积还在聊天过程中”。以下还用了3个“泡”,可见这并非口误。
错误之二:于教授在讲到《茶经》时说:“我们现在读《茶经》就会看见,陆羽特别在乎水的分类,上下分为20品”。在这里于教授又搞错了。陆羽在《茶经》中只是简单地提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所谓的陆羽把水分为20品,那是陆羽去世20年后,唐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托陆羽之名写的,因为其中所载与《茶经》相矛盾,所以后人多不采信。如宋代欧阳修在《大明水记》中就明确指出:“水味有美恶而已,欲举天下之水一一而次第之者,妄说也。”
错误之三:于教授读《茶经》不像是学者,倒像个诗人。《茶经》中讲“山水上”,于教授就凭着自己的想象力,绘声绘色,大加发挥。她说:“大家想想沥沥山泉在山涧一泻千里,奔腾跳跃的时候它带上了两边的草木芬芳,它见证了山川的蓬勃生长”。于教授认为用这样的水烹茶最好,但她却未注意到陆羽提出“山水上”之后,紧接着就说明“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濑勿食之”。即陆羽主张选择山水时,应当选涓涓然汩汩然,慢慢地流出来的泉水。而“一泻千里,奔腾跳跃”的水正是陆羽劝大家“勿食之”的劣等水。
错误之四:于丹老师读过《茶经》,但恐怕并不深入。例如《茶经》中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一沸、二沸、三沸是指水沸腾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而于丹错解为水的三次沸腾。她说:“像鱼眼睛一样刚刚滚开,这个界定为第一次沸腾的时候。接着从中间逐渐地到烧水的那个器皿的边上开始滚泡了,是第二次沸腾的时候。如果要是等到整个水中间像波涛滚滚一样,那就是到了第三次沸腾的时候了。”
错误之五:于丹教授自信满满地大谈唐人煮茶。她说:“在水刚刚露出鱼眼的时候,这个时候水还很鲜活,还没有煮老,再把刚刚烤出来捣碎的那个茶末,这个时候加进去是最好的”。然而实际上,唐人煮茶时把茶饼加工成茶末最终是碾细再过筛的,而且唐代煮茶投茶末是在二沸而并非是在一沸。
一位全国著名的教授在卫视转播的节目中,讲茶产生的差错如此之多,实在令笔者担忧。我说茶从和于丹教授商榷说起,绝非意在指责,只是希望能引起各方的关注,大家见仁见智,坦诚讨论,纠正茶文化传播中的错误,以免贻误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