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很多人都在议论融资难的问题,县域成长性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在其列。究竟,像县域成长性小企业这类客户融资难的原因在哪儿?
一是农村银行逐大放小的经营举措使成长性客户备受冷落。近年来,农村银行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自身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追求做大的诉求也不断高涨。在以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信贷投放向大银行看齐,持续追逐大客户,放弃小客户,特别是成长性客户被惯性放弃。农村银行在“二八定律”的指引下,把支持大客户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大客户,投向优质或黄金客户,而忽视了对成长性客户的培育和支持。银行也深知,给自己带来更多效益的不是成长性小客户,而是发展进入成熟期的大客户。大客户除了给农村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也为其节省了很多成本、费用。
二是农村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弱,成长性客户风险控制难。从客户的经营周期来看,一般有导入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客户在各周期的经营风险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成熟期的客户经营风险要远低于发展期,农村银行管控成熟期客户的信贷风险较成长期客户容易得多。所以在选择信贷投向时更愿意选择发展较好并趋于成熟期的客户,而对成长期客户则往往提高融资门槛,人为地提升其融资难度。
三是农村银行经营行为短视,更倾向于选择大客户、成熟客户,忽视成长性客户。农村银行为了在短期内提升自身的经营业绩,更愿意将其业务重点定格在发展较好的、处于成熟期的大客户上。这样可以从他们身上较快地提升业绩,获取较多的收益。殊不知,大客户、成熟的客户也都是从小客户和成长性客户发展而来的,那种只愿意摘果、不愿意浇花的思想驱使,让小客户、成长性客户融资遭受更多的冷遇。
四是农村银行信贷人员为成长性客户服务的意识不够,服务能力不高。虽然,随着农村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营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但与日益增长的客户服务需求还是不相适应的。当成长性客户有融资申请时,有些信贷人员简单地以种种理由予以回绝。其中,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理由就是没有合规的抵押物和健全的财务制度,不可以提供融资需求。还有些是因为信贷人员不能站在服务的角度去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现状、经营风险、经营前景,不具备对客户的经营项目的前景、经营风险、预期的经营成果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或出于怕担当责任而惜贷等原因将成长性客户拒之门外。
可见,归根结底,县域成长性客户融资难题的出现,症结主要在银行。因此,要想解决这些客户的融资难题,就需要银行少提一些客观原因,更多地从主观入手、从自身做起,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