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紧紧围绕“人才兴行、文化育行”的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和文化提升进程,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以此适应现代银行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因地制宜
宁缺毋滥选人才
做好“接力棒”传递工作。该行自成立以来,通过招聘考试,层层选拔,面向社会招聘经济、金融、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的高校优秀毕业生184人,逐步优化了该行的人力资源配置。
建立“大龄员工”退出机制。该行结合实际出台《员工内部退养管理办法》,实行大龄员工内部退养制度,同时为保障员工利益不受损害,内退员工待遇大大高于同类企业人员,并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为内退员工谋求“第二职业”。
加强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该行通过职业培训、开展群众性团队活动、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加强对青年员工职业道德培育,引导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科学定位自身职业生涯。
多措并举
惜才如金育人才
该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层次、广覆盖地强化对员工“实用、管用、实效”性的培训,累计培训4491人次。其中,中层管理人员赴复旦大学研修学习二期、96人次;参加人民银行郑州学院、蚌埠学院等高等院校培训学习22人次;资深专家、教师来行授课培训890人次;行内行外专业培训3483人次。此外,该行积极鼓励员工参加各类资格证和技术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员工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目前,该行中级职称人数达168人,占34.71 %,比2007年提高29.31 个百分点。
注重青年员工职业标准塑造。自2010年起,该行聘请国内专业培训机构重点开展网点标准化服务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形象、营业环境、服务礼仪和临柜服务(五步法),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流程,树立文明、优质、高效、职业礼仪标杆,超越当地金融同业服务最好水平,打造“文化银行”浓厚的人文情感底蕴。
注重倾听员工心声。该行领导高度重视一线员工的生活,多次下基层通过谈心、座谈等方式加强与基层员工的沟通,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同时,扩大党支部的覆盖面,各级党组织为青年员工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创造必要条件,不失时机地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交任务、压担子,让青年员工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健康成长;积极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全行定期开展竞赛、评优活动,树立典型,让青年员工与模范人物“亲密接触”,激发青年员工向优秀员工学习的热情,同时尽快掌握工作所需的各项业务知识和技能。
因材施教
敢为人先用人才
该行把“引”、“育”、“储”相结合,大胆启用青年员工,提供锻炼平台,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努力建设良性的用人环境。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瞄准“国”字先进银行。该行先后从国有商业银行引进7名中层青年骨干,不断学习国有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为该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立足青年人才开发,通过自愿报名、上岗考试、竞聘演讲、民主测评、党委审定,把一大批表现突出、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进取精神者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新招大学生中走上中层管理岗位的有12人,后台管理和重要岗位的有40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用人机制,让有能力的青年员工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做好中层骨干的储备工作。该行有重点地加快培育基层优秀员工,先后选派10人次优秀员工至银行业协会、招商、金融办等单位学习锻炼,极大地锻炼了青年员工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提升了该行的对外形象,同时也有针对性地为全行长期发展储备好人才。
建章立制
创新机制促成才
建立上岗资格考试制度。新进员工实习结束后,该行根据不同情况举行综合柜员、客户经理资格考试,对于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予转正,考试通过方可走上相关岗位。
建立轮岗交流制度。该行全力推进岗位的流动,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轮岗交流,让员工接受多岗位实践锻炼,丰富阅历、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年内让青年员工轮换所有基层岗位,真正为青年员工提供展示其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业务多面手”。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该行从业务特色设计、任务目标编制与收入分配、定价机制建立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坚持按劳分配、绩效挂钩、向一线倾斜、向营销倾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局面,调动了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的积极性。
改革三年多来,该行现有在岗员工524人,员工平均年龄35岁,比成立初降低6岁;新进青年员工184人,占比达35.1%,人力资源结构显著改善,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农商行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生机,对促进农商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