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平抑“玉米疯”


  海关总署刚刚公布的8月份进口数据显示,中国的玉米进口在8月达到24.45万吨,创10个月来单月最高水平。这批到货玉米大部分来自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早前订购的100万吨美国玉米。

  数位受访人士分析,政府的两项举措都为在新粮全面上市之前,弥补青黄不接时期的市场空白,亦能适度打压玉米价格,疏解通胀压力。

  国储即将开仓

  一位深圳的玉米贸易商商称,目前听闻这370万吨的中央储备玉米主要投放在北方深加工企业聚集区,不过370万吨的玉米仅仅是中国一周的玉米消耗量,整体来看对市场的实际影响较为有限。

  “一定程度上,370万吨的中央储备玉米投放验证了市场玉米供应不足这一现状,也再次证明国家的玉米临时储备或已消耗殆尽,而不得不再度动用中央储备玉米投放市场。”他说。

  搜猪网分析师郭会勇提醒,可以料见,今年的新玉米上市后的价格不会低。除了农资、劳动力等种植成本的增加,一路走高的玉米价格也抬高了农民对玉米价格的心理预期。

  事实上,国储还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境况是,玉米深加工企业目前良好的盈利状况将使得其在随后的玉米收购季当中,出价会更为慷慨。

  “今年国储的收购量估计至多也就是和上年度持平。”郭会勇说,上年度,国储收购了2000多万吨玉米,数量明显低于2008-2009玉米年度的3600多万吨。他认为,政府想要调控通胀,手中的临时储备玉米数量应该在4000万吨左右,政策余地才会比较大。

  供求的不平衡使得玉米价格今年以来一路疯涨。中华粮网分析师张智先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初,玉米销售区深圳蛇口港的玉米价格为2160元/吨,玉米产区大连港的玉米价格为2060万吨,而9月20日,两港玉米价格已经分别上行至2590元/吨和2500元/吨。

  肉蛋价格的快速上涨导致了作为饲料的玉米价格的上扬。张智先说,猪肉和玉米出厂价格比在6:1时,养殖的利润达到盈亏临界点,而当前这一比重已经到了8.2:1,养殖盈利水平的向好以及生猪存栏量连续5个月的上升都会拉升对上游玉米的需求。

  增加玉米进口

  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膨胀,被认为是近两年玉米供求关系恶化的主要因素。

  张智先说,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起步于2000年前后,2003年迎来发展的小高潮,2006年-2008年因为政策的打压以及金融危机,行业表现较为平淡,不过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行业再度进入膨胀期,淀粉、酒精等产品的价格也处于持续上涨中。

  目前中国玉米1.7亿吨的年度消费量中,65%来自饲料养殖业贡献,35%用于玉米深加工产业。而在两年,玉米深加工产业消耗玉米的比重为30%。

  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玉米研究员邱烈金分析,中国未来玉米的增产能力有限,但消费量尤其是工业消费量的增长会远超过玉米产量的增长,当前中国玉米的供求格局已经从过去的宽松过渡到紧平衡,更长时间后,供求将进一步过渡到紧张状态,这种背景下,玉米进口的增加成为必然。

  事实上,中国去年进口了157万吨玉米,创历史新高,首次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国际上关于中国玉米进口的猜测颇多,认为中国对玉米的需求可能重塑美国农业。

  不过,中国农业部9月21日发布的《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自给率都必须达到100%。

  张智先预计,由于美国玉米的到港完税价格一直高于国产玉米价,今年中国玉米进口主要由中储粮和中粮等国字号企业完成,私营企业并无进口动力。 (方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