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举国欢庆的金秋十月,天宫一号载着中国人的梦想发射成功了。而在近期召开的第62届国际宇航联大会上,中国航天界又传来好消息,我国航天专家刘纪原获得了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的冯·卡门奖。据介绍,该奖是IAA最高奖项,每年授予一次,以表彰在科学领域取得杰出终生成就的个人,这是中国专家首次获得此殊荣。
1992年8月14日,随着一串短促有力的指令,发射塔四周漫起一片白雾,乳白色的长征二号E火箭喷吐出橘红色的火焰,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刺云天。经过675.284秒的飞行,将美国制造的澳大利亚通信卫星送入浩瀚苍穹。人们击掌相庆,泪水在欢笑中夺眶而出。休斯公司和澳大利亚卫星公司的代表忍不住大声称赞:“太棒了!太棒了!”当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步出指挥大厅,激动的人群蜂拥而上,把他一次次托起……
英烈之后 成就惊天伟业
在刘纪原珍藏的影集中,有一张小时候的照片。大约5岁的小纪原站在两位身穿戎装的女战士前面,其中戴眼镜的那位便是他的母亲——刘亚雄,时任山西女子抗日敢死队指导员,后又成为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女专员。1933年,刘纪原在母亲腹中5个月时,父亲陈原道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成为被后人缅怀的雨花台烈士之一。母亲与外祖父为了让他永记父亲,便为他起名刘纪原。
刘纪原从小就在外祖父刘少白家长大。1942年5月,刘少白发起倡议,组织晋西北参观团去延安取经,启程时将儿子刘易成、侄子刘乃成,以及8岁的外孙刘纪原都带在身边。他想借此机会,把孩子们送往延安,让他们从小接受革命教育。
就这样,他们三人进入了延安保育小学。到延安与母亲在一起,母亲给了他感情上的慈爱和管教上的严格,并未因他是唯一的遗腹子而娇生惯养,因此他也继承了母亲身上的秉性——顽强和坚韧。小学毕业后,他又随母亲来到东北,在哈尔滨四中读了一年书,并加入了毛泽东思想青年团。
少年时的磨砺成为刘纪原一生的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了尽快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急需的人才,向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大批留学生,而刘纪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接受党和国家的挑选,远赴苏联留学。尽管当时喜欢的是汽车专业,但他还是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并深感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学不好无颜回国。
投身于导弹事业
1960年,风华正茂的刘纪原完成了在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校自动控制系导弹控制专业的全部学业后,返回祖国。此后,他长期在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参与了“两弹一星”研制、“两弹结合”试验。在我国地地导弹采用和实现全惯性制导、改进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可靠性等科研攻关中,功不可没。
领导中国航天
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先后出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总经理兼航天局局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他主持发展战略研究,领导规划编制和实施,带领中国航天走出了运载火箭系列化、卫星平台通用化发展的路子;他提出并组织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专项技改等重大工程立项、论证和研制;建议并推进航天效益工程和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效益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为中国航天持续发展并在世界航天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被授予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和俄罗斯导航科学院院士称号。
铺设飞天之路
在刘纪原的简历中,有这么一栏:1992年12月至1999年9月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短短的二十几个字,浓缩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背后的酸甜苦辣。
1988年,在分析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全球局势后,刘纪原从我国军事、政治、经济及高科技发展和后继人才的需要出发,适时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航天技术的发展重点要放在“两抓一突破”上,并主持了我国研制航天飞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搞航天飞机不现实,应该将注意力转到如何搞飞船上。他认为,为保持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势头,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是很必要的。但考虑到我国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应该首先研制多用途飞船,作为试验性载人、运货航天器,为初期载人航天试验服务。通过飞船的研制和飞行试验,为发展有翼轨道器及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和空间站利用,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
1993年6月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成立,作为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刘纪原本来就挑着双重的担子。在载人航天工程的攻关阶段,这位副总指挥简直成了救火队员,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三垂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中关键装备——活动发射平台,由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设计,长治清华机械厂负责研制、生产、总装。活动发射平台重达750多吨,高8米,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关,比如上下滚道淬火,主梁和侧梁焊接,过渡框平面加工等,这些关键技术既要全厂职工群策群力攻关,也必须具备必要的工装设备。刘纪原等机关人员与厂领导研究决定购置落地铣床,建设重载大跨度厂房等基建技改项目,为长治清华机械厂创造了较好的加工环境,确保了关键装备按时投入使用。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过程中,逃逸救生装置整流罩超重是大难题之一。在刘纪原的亲自督促下,总师系统和各分系统一点一点地减重,终于把结构超重抠下了一半,剩下的一半由逃逸主发动机增加总冲来解决,妥善解决了整流罩超重问题,保证了飞船的设计质量。在飞船研制中,最大的问题是加工能力不够,虽然已做了很多技术改造,但5艘飞船,将近20多个舱段,就是日夜不停地加工,都很紧张,何况,其中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返回舱气动参数在三家提供的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下,需要取舍;降落伞的关键技术和外协要处理;还有在北京唐家岭航天城建设中,需要到现场协调解决一系列问题……
1999年,刘纪原离开航天领导岗位,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但他割舍不下曾为之奋斗了40年的航天事业。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05年10月12日,神舟飞船六次启程、返航,他次次魂牵梦绕,次次心驰神往。他和航天人一起屏住呼吸,一起承受剧烈的心跳,一起欢呼庆贺胜利。2003年11月16日,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归程之际,年已古稀的他来到内蒙古中部大草原,迎接飞天英雄杨利伟凯旋。当这位把毕生心血献给航天事业的老战士与年轻的航天员双手紧紧相握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刘春环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