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成立61周年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第二次代表大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第一次代表大会 胜利召开

  图片自上而下依次为:

  伊犁州供销合作社华瑞国际商贸城

  哈萨克刺绣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在加工产品

  全疆供销合作社同仁参观巩留县基层综合服务社   

  新疆伊犁州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50年11月,是共和国诞生之初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率先在新疆成立的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供销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是名副其实的农村流通主渠道和骨干力量。在61年的历程中,为活跃边疆城乡市场,方便各族人民生活及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近8年来,伊犁州供销合作社在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中,找到了一条把供销合作事业融入农民合作事业并快速发展壮大供销合作事业的成功道路。目前伊犁州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与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简称“两社”)已经趋近全州现代农业服务的主导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骨干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成为全州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系统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伊犁州“两社”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84亿元,同比增长28.4%,比2003年末增长4倍;实现工业产值27766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0410万元;实现利润20134万元,同比增长18.98%,比2003年末增长20倍;全系统资产总额359531万元,增长82.77%,比2003年末增长76.75%;新增固定资产60727万元,新增注册资本4049万元。全州“两社”系统经营规模较“十五”末翻了近三番,全州23个县市社中已有11个建成州级强社,10个基层社已建成州级强社,54个社属企业已建成州级龙头企业,经济效益快速提高。8年中,州供销合作社连续6次荣获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特等奖。这8年,是全系统大改革、大拓展、大发展的8年,8年实现了年年上台阶、年年新突破,已全面翻番完成了“十一五”发展目标,这8年也是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组织(简称:“两合组织”)实力快速增强的8年。         

  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满怀喜悦进行“二次创业”、喜迎供销合作社第二个春天到来之际,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供销合作社也迎来了成立61周年大喜的日子,同时召开州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第二次代表大会与州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全州近10万名“两社”社员及干部倍感鼓舞,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党政支持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全权授予“引领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职责”

  自2003年以来,伊犁州供销合作社始终紧紧围绕自治州党政工作大局,及时把握形势,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努力实现供销合作经济向农村合作经济的转变,及时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得到了自治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3年8月自治州人民政府下发伊州政办[2003]80号文件,初步对供销合作社在新时期工作和定位进行规范;明确规定供销合作社资产不能无偿调用、占用、流失,并赋予全州供销合作社18项优惠政策;2004年自治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两次行文把农村市场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供销合作社职责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前,2005年1月自治州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自治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知》,赋予了供销合作社引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职责。同年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伊犁州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农村合作经济协会等“一社五协”,和伊犁州供销合作社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马”。以2009年6月26日托里县成立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为标志,全州23个县市供销合作社均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实现了全州农村合作经济体制建设历史性跨越,从此伊犁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上迈出了可喜一步。

  2006年10月自治州人民政府又下发《关于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意见》(伊州政发[2006]25号文])全方位地赋予全州“两社”24项优惠政策;2007年自治州人民政府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式赋予州供销合作社行使引领、指导、协调、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职能;2008年自治州党委、州政府、阿勒泰地委、行署又把合作经济组织、流通网络建设纳入全州和地区重点工作,已连续4年由州“两社”和地区办事处组织每年年底对县(市)政府进行绩效考核。阿勒泰地委、行署同时对所属县市“两社”主任等领导班子成员人事变动征求上级社的意见;2009年12月16日伊犁州“两社”受自治州人民政府委托,向自治州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作了《关于自治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情况的报告》,这在全疆尚属首列,标志着州“两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执法主体上的确立;2011年9月自治州人民政府又以伊州政发[2011]16号文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措施,从战略高度为我州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和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给予了重大支持。自2003年以来,自治州党委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要用一定的篇幅强调进一步加强对全州“两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等等。近8年来,自治州党委、政府专门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供销合作社工作下发了7个文件,为供销合作社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州、地、县、乡、村各级政府为“两合组织”投资、投物达7.5亿元;为各级“两合组织”实施农资商品的淡季商业储备提供贴息贷款达2亿元。实践证明,农村合作经济和供销合作事业没有党政支持,没有主动的工作和争取,则将一事无成。

  积极探索  创新发展

  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重新构建基层组织体系

  基层组织体系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构建“两社”系统的基层组织体系就必须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找准突破口,走出一条自我创新发展的路子。对于加快建立乡级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州“两社”明确提出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改造、新建基层社的工作目标,其中主要一条是引进农民能人改造新建基层社。目前,全州已有161个乡镇、场,其中州直98个均以基层社为依托,建立了乡级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暨农村合作经济协会,使基层社成为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另外,近5年来,全州恢复和改造、重建基层社133个,有效地巩固了供销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组织基础。

  首先切实加强基层社的组织建设。把吸收、发展社员放在基层社组织建设的重要位置,只要承认合作社的章程,自愿加入基层供销合作社,就积极吸收其成为基层社的社员,特别是把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纳入到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系中,积极创造条件将县社、基层社部分资产整合融入有关专业合作社,使各县市供销合作社成为连接市场与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使基层社成为区域性专业合作中心。

  其次加快对原有基层社的分类改造。在有利于促进基层社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有利于增强基层社为农服务能力、调动社员与职工积极性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基层社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一是把原有基层社资产由县(市)社统一“包装”,在产权清晰前提下融入县(市)社资产,出资新成立基层社或有限责任公司;二是对只保留牌子而基本不开展经营业务的“空壳社”,引进农村能人将经营业务重新开展起来;三是基层社由强社、中心社、企业托管方式进行改造、恢复,通过网络整合使其成为供销合作社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果斐然

  8年来,州“两社”系统重点围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标准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建立了一大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组织上、形式上、数量上、效果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全州“两社”系统建设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637个。全州“两社”系统引领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到9万余人,带动农户30万户,实现销售192642万元,实现利润11274万元。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在种植业、养殖业、棉花、林果业、孕马尿、小浆果、蓖麻、鹅鸭、食用菌、花生、彩椒、民族刺绣、柳编等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生产经营以及在土地合理流转上实现了农村生产经营机制深化改革的新突破。涌现出了特克斯县八卦果产销专业合作社、新鑫果品蔬菜专业合作社;新源县阿合赞孕马尿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合作经济组织,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事业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在广茂的农村牧区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多形式创办各类村级综合服务社

  近年来,州各级“两社”因地制宜,多形式创办兴办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社611个,其中:州直383个、塔城地区165个、阿勒泰地区59个。全系统培育综合服务社示范社42个。经营服务范围已从传统的农资、日用消费品扩大到中小农机具、种子、建材、煤炭、小额贷款担保等,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以巩留县为例,县“两社”重点采取以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突破口,按照“形象新、环境美、设施全、功能多、管理好、服务优”的要求,坚持“多元化投入、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在全县建立起1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三农”提供实实在在的全方位服务,出现了政府、农民、企业 “三赢”的局面。

  整合系统资源   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伊犁州“两社”紧紧围绕伊犁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的有利契机,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统筹规划农资、农副产品、回收和日用消费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自2006年起各县(市)社就已经建立了以州惠农实业、自治区农资集团为依托的农资、农副产品购销网;以州惠宁盐业、“新合作·家佳乐”为依托的盐业、日用消费品经营网;以伊欣棉业为依托的棉花购销网;以州日杂、伊犁鑫达为依托的废旧物资回收、烟花爆竹经营网为主的所有经营网络基本情况的台账,促进了经营网络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全州“两社”把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工作和伊犁州“两社”经营网络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的扶持政策和社会环境推动“两社”经营网络建设工作。利用国家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 “新合作·家佳乐”日用消费品连锁加盟店建设工程和伊犁州惠农实业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农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及伊犁伊河谷农药连锁配送经营网络服务建设项目。努力使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品牌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信赖。

  截至2011年9月底,全州已有经营网点9687个,基本做到了村村有网点、乡乡有超市,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环境和消费质量,实现了日用消费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活跃了农村市场,形成了覆盖全州农村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同时全州“两社”系统拥有农资网点1927个,农副产品购销网点1008个,日用消费品网点6360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392个;年实现购销额38.5亿元。为农村、农民的农用物资供应、大宗农产品交易、日用消费品的购销等提供充分保障。

  转变联合社职能   强化为基层服务

  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州“两社”在职能上积极向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过渡,进一步转变职能。一是由抓微观管理向抓宏观管理转变;二是由注重抓直属企业向抓全系统指导服务转变;三是由注重抓传统经营方式向抓为“三农”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转变;四是由抓社属企业单体建设向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广泛联合、合作转变。州“两社”主动承担起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对下级社的改革发展进行组织、指导、推动的重任,切实解决下级社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积极筹资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其次加强了农村合作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另外为加强社有资产管理,先后于2005年、2010年两次进行全州供销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资产清查,建立健全了资产台账,为“两社”资产保值增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州“两社”机关在自身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措3500余万元资金和物资扶持补助基层“两合”组织发展,收到很好的效果。

  培植龙头企业   搭建农村发展新平台

  各级“两社”从当地资源优势和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而搭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平台,通过龙头企业与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对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带动了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州“两社”系统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已达到78家,其中: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级龙头企业9家,自治州“两社”系统级龙头企业66家。同时,州伊欣棉业、沙湾棉业两个棉业公司已被命名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各县市“两社”也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招商引资和合作开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了伊犁西航鹅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仅伊犁华瑞国际商贸城每天通过旅游购物商品出口多达200万元之多。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更高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于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龙头企业的建立也带动相关县市“两合”组织和“两合”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养了产业基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

  (本版文字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提供。图片由宋铭宝摄。 )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