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0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茯茶的历史演变


  茯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到偏远府库,用以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茶商由府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 

  《本草纲目拾遗》有文称,安化茶又称“湖茶”、“茯茶”,粗梗大叶,须以水煎,或滚汤冲入壶内,再次火温之,始出味,其色浓黑,苦味带甘,食之清神和胃,强身延年。这是茯茶的基本功能。消食与减肥腻、下气等药效是相通的。中医文献中称茯茶主治“食积不化”者见于《本草求真》。陈年茯茶从功效描述上有“消宿食”、“消饮食”、“消积食”、“消腥肉之食,解青稞之热”、“解酒食之毒”、“养脾、食饱最宜”等。 

  随后,在明清时期及以后六百余年间先后生产的“马合盛”、“天泰全”、“泰合诚”、“人民”牌茯砖茶深受西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建国后由于集中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最后集中于咸阳,使咸阳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一直到1958年,缘于“在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将公私合营后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关闭。1953年3月,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湖南安化砖茶厂试制茯砖成功。1959年湖南白沙溪茶厂(前身即安化砖茶厂)改用机器压制,开始大量生产茯砖。1970年按政府统一安排,“茯砖”改由湖南益阳茶厂生产。 

  茯茶自1958年在湖南生产后,一直由政府安排在湖南益阳茶厂和临湘茶厂生产,成为湖南黑茶的代表性品种,国家每年按计划安排湖南茯砖的生产和储备,以保障边区人民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深入了解,茯砖市场逐渐从边区向内地扩散,国际市场也开始认识到茯茶的保健价值,湖南益阳茶厂生产的茯砖也成为唯一出口日本的茯砖茶。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