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偶然不能成为事故借口

鉴 之

  中国海洋石油6月在渤海的严重漏油事件仍未完全解决,10月14日再爆出漏油事件。中海油14日晚向国家海洋局通报,施工船只当晚进行起锚作业时损毁了锦州油田平台间的海底输油管,导致漏油,初步计算,溢油量最多不超过0.38立方米,已采取措施清除海面油膜,并正为海底输油管修补漏洞,暂停生产。海洋局发出的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报告显示,截至15日,油田仍有油花溢出;而中海油则表示,15日下午已把溢出的两处油膜清理完毕。经巡视后,海洋局北海分局晚上解除此次油田管道溢油的三级应急响应状态,但会继续在该海域进行溢油巡视。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认为,从中海油公布的此次溢油事故的原因来看,施工船舶在作业之前并不清楚该油田平台间的海底输油管线的分布位置。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中海油没有全面掌握其海域平台间的管线布局,海域的平台间管线位置存在管理盲点;二是施工船舶没有按照要求作业,盲目施工。如果是第二种可能,中海油此次溢油事故则属于作业不当。海洋环境学院教授侍茂崇则称,这应是一宗偶发事件,因为渤海里面属浅海,石油管道又多,发生碰触不稀奇,修补亦不困难。

  中海油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蓬莱19-3油田9月5日全面停产后,中海油每天损失的原油达6.2万桶,相当于每天损失4400万元,至今仍未恢复生产。这次的事故虽然有专家认为属于“偶发”,情有可原,可频繁的漏油不能都把原因都归结到偶然上吧?换个角度,这些偶然是不是也本应可以避免,是因为不作为才导致了“偶然”中的“必然”呢?

  与陆地污染相比,海上污染情况更为复杂,一旦发生溢油,影响巨大,修复成本难以估量,只有关注各个细节,加大监管惩罚力度,扼杀必然和偶然事故的萌芽,我国的海洋开发才能健康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