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走出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周遭的一切都吸引着我去关注。但我知道,这种关注不是要我去看风景,而是要我去看生活。我更知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不仅仅是一个匆匆过客,更是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
山上的花椒红了。一簌簌饱满的小颗粒探进路沿,在秋风里兴高采烈地招摇着。轻雾罩着沂蒙山的剪影,我穿行其间,并被这山乡的气息迷醉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可人。
常有连续出差的时候,从这一省赶往那一市,从大山来到平原,再下到海湾。无论时空怎么变换,乡村都是我所要观察的永恒主题。
从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走出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周遭的一切都吸引着我去关注。但我知道,这种关注不是要我去看风景,而是要我去看生活。我更知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不仅仅是一个匆匆过客,更是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比如——
有时,乡间小路很静谧。路旁尽是高高的青纱帐,引擎声中,秋虫浅唱清晰可闻。
有时,乡间小路喧闹。路旁尽是高高低低的庄户人家,村口老妪口中的家常里短,黄口小儿的朗朗笑闹,甚至灶台上锅碗瓢盆叮当响都能听得十分真切。要是再赶上有集市,那就更热闹了:自行车叮铃铃地响,摩托车轰隆隆地响,乡下人洪亮的大嗓门热情地相互招呼着,吆喝声就更不必说了。
有时,乡间小路颠簸。土路被农用车碾出了一棱棱深沟,车子只好以龟速前行,左躲右闪尽量捡平整些的地方走。一车的人摇摇晃晃,屏住呼吸,看驾驶员大把大把地打轮,听车子发出“吭哧吭哧”的喘息。
有时,乡间小路平坦。车跑得飞快,人也好,树也好,房屋田地也好,都从眼前“刷刷”掠过,给观者留下的,是眼中清晰的印记和心里模糊的印象。
有次采访某省联社领导。在采访结束时,他说:记者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要想做一个好的记者,拥有好的观察力,是需要年龄和阅历的积淀的。这是一位长者对年轻记者的中肯点拨,并含有期许。其中的道理我深以为然。
回想刚刚入行的时候,生长在都市的我对乡村是那样的茫然无知。头回下乡,我瞪大眼睛望着路边各种农作物,却是一种也叫不上名字来。第一次站在大棚顶上,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棚,从来不被人工建筑所打动的我也不由地赞叹其壮观。但简单的兴奋却难以转化为深入的思考。
每一次下乡,我都是一路走,一路记,一路学。很快,陌生的乡村景致开始渐渐成为眼前最熟悉的画面,各色的方言渐渐也能听得入耳,专业的词汇也渐渐用得熟练。只在阳台上花盆里种花的我也能认得出小麦、玉米、棉花,还能大致判断出各种大棚的造价。
媒体是个常新的职业。
第一次作为“老人”带新人出差,看到新人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兴奋样子,其程度一如我当年,但我心中却是甚为平和。那次,我带新人去了草原。走在草原公路上,看似平整坦荡的草原,却有着那么多起伏的丘陵;看似牧歌悠悠牛羊满坡,路面上却都是因避让牛羊而留下的刹车印;看似美丽纯净的草原湖泊,不走近根本不知道水岸草丛中有多少会吸血的蚊虫潜伏其中。
风景可以印在纸上欣赏,但经验却必须从生活中汲取。没有亲身的体验,就无法产生切身感受。乡间的小路有千千万万条,如果不亲自去走一走,它们就只是一条路。只有亲自走过,观察过,记录过,沉淀过,它们才会成为一种感悟、一段故事、一条拥抱时代灵魂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