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研制成功“植物疫苗”有效防治植物青枯病
据新华网消息 10月23日,记者从中国微生物学会年度学术峰会获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一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植物病原无致病力菌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植物疫苗”,替代化学农药,可有效防治相关植物青枯病的发生。
据该研究团队负责人、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波介绍,这一“植物疫苗”被命名为“鄂鲁特冷”,主要用于防控茄子、西红柿、辣椒、烟草等植物的青枯病发生。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壤传播病害,在四川、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发病较重。
刘波说,由于青枯雷尔氏菌存活时间长、传播快,目前还未发现有效的化学防治办法,经常给各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免疫抗病原理,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提高植物免疫能力,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力。
从2008年开始,研究人员开发出了“鄂鲁特冷”的制备方法和生产工艺,并利用它的300倍稀释液对4亩地的西红柿苗灌根试验,防治病毒效果达83%。
2010年3月,“鄂鲁特冷”在厦门进行扩大试验,在不施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了蔬菜种苗长途运输中烂苗的发生,防治植物病毒的效果明显。
“目前,‘鄂鲁特冷’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最新试验结果表明,它能有效防治作物苗期病害,同时大幅度降低防治费用,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刘波说,“在植物未受病菌危害前进行免疫接种,使植物获得免疫抗性,这将是从源头上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新趋势和重要手段。”
(来建强)
转基因紫花苜蓿新品系实验成功
据《科技日报》报道 兰州大学首次从荒漠植物霸王中成功克隆抗旱功能基因,培育出抗旱、耐盐碱和耐贫瘠能力明显的转基因紫花苜蓿新品系。这是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牧草、乡土草遗传及选育的基础研究”的阶段成果,已由农业部批准进行田间实验。
地处我国西北荒漠区东翼的河西走廊及阿拉善荒漠,集中分布着很多古地中海残遗植物物种。这些物种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抗逆机制和丰富的抗逆基因资源,对农作物和优良牧草的育种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用价值。“瀚海戈壁一株仙,面冲焚风顶烈焰。纵尔炎旱曝瘠贫,亦霸亦王傲苍天。”兰州大学研究人员创作的这首诗形象表现了荒漠植物霸王的生长特点。课题组对霸王等多浆旱生植物的抗旱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其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机制是大量吸收并积累钠,并不像多数栽培作物一样拒、排钠。由此,他们从霸王中成功克隆并鉴定得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旱功能基因。
优良牧草紫花苜蓿为农牧民带来了良好的收益,但其抗旱和耐盐碱能力十分有限,只能在水肥条件良好的耕地上才能实现高产。
王锁民说,转基因紫花苜蓿新品种育成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西北地区优质牧草栽培中的土地供需矛盾,对改良与利用大面积盐荒地、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何燕 李伯阳 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