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前墨: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与上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朝代不同的是,清代的统治者普遍重视并且精通汉文化,对于汉文化的精髓——茶道,更是深得其中三昧,不仅皇帝本人爱茶、好茶,甚至还号召宫廷与群臣品茗论道。在这种上行下效的历史背景下,清代的茶业,尤其是茶工业到达了历史上又一个高峰,我们迄今所传承的六大茶类,到了清代已完全有了成形成规模的工艺及品鉴规范。清代疆域辽阔,除了中原受重视的绿茶、花茶、普洱茶等清饮品种之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发展出别具特色的,具有民俗特征的调饮茶。
总之,在清代,茶是上至宫廷,下到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茶需求的推动下,茶道具也推陈出新,紫砂壶、珐琅彩、青花瓷等茶具大放异彩。
清代皇帝与茶
提到清代的皇帝与茶,不得不提的两个人是康熙和乾隆。时至今日依然大名鼎鼎的两种名茶:碧螺春与龙井,正是这两位皇帝发掘出来的。
据民间传说, 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下巡视,巡抚宋荦张罗着迎接圣驾。宋荦是著名诗人,精于书画,也善于品茗。他深知康熙不喜铺张,眼下正是仲春时节,便令手下去买“吓煞人香”,而且指明要朱元正家的。康熙来到太湖,欣赏洞庭东山的秀丽风光,宋荦便进献了“吓煞人香”。康熙帝只见此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煞是可爱。冲泡出来,恰似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品饮下来,更觉鲜爽生津,滋味殊佳。康熙便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曰:“此乃当地生产,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有点闹不明白,宋荦解释说,就是香极了的意思。康熙说:“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见清王应奎《柳南随笔》、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
碧螺春的名号就由此得来。从此,地方大吏,每逢春季,必定采办,以进献圣上,而他们自己“亦不能多得”。
清代的另一位皇帝——乾隆皇帝弘历,不仅博雅好古,爱茶专茶在清历帝王里也是数一数二的。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
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经四次寻访西湖茶区。他曾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当时大赞此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每岁采制进贡宫中。“御茶十八棵”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身为九五之尊,能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晚年“知老让位”,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清代的茶贸易
清初茶叶仍为官办,一般商人不得私售运贩。在清代,茶区每年新茶除少数做为 “贡茶”供应朝廷,其余茶叶由政府管控,大抵有“官茶”、“商茶”之分。
“官茶”是由中央政府委派茶马御史专招茶商从产茶区贩运到陕甘等地,交售给地方官府的茶马司,然后由茶马司将茶叶与西北等地少数民族茶马互易。
“商茶”是由茶商向政府请“引”后,从产茶地区运销各地或输出国外,茶引一道,准运茶一百斤,每引额征价银三厘三毫。引价银依茶区不同,价码各异。浙江省每引一道,卖银一钱,其他省份亦有更高者。清政府规定:无论“官茶”、 “商茶”,都不许与茶引相离。茶商领引贩茶,须经税关“截验”放行。如茶无引,或茶、引相离者,听人告捕。卖茶毕,残引须缴回原颁发茶引的官府。清时,除了实行上述“引法”之外,亦兼有实行“票法”的。
茶商因在茶叶运销中的职能不同,大致可分为收购商、茶行商和运销商。茶叶收购商人,有的地方称为“螺司”。他们深入茶山,向零星茶户(茶叶生产者)收购毛茶,然后卖与茶行商人。有的地方没有这类收购商,由茶户直接卖与茶行商人。
到了康熙中期,清代实现了全国的稳定统一局面。战事稍歇,马已足用,向陕甘等地易马已无必要。同时,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以后, 清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茶叶的外销日趋增加。于是,经营“官茶”的“引商”开始衰落,而经营“商茶”的“客贩”却日渐兴盛。闽、粤商人因广州开放对外通商,开始大量经销“商茶”装载出口,或销往南洋一带,或外销东印度公司。秦晋商人则运茶到天津、张家口等地,由俄国商人陆运至东欧等地。过去经营“官茶”的晋商、徽商,亦有转而经营“商茶”的。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鸦片和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为弥补外贸入超,中国丝、茶的输出激增,茶商此时获利极多。上海、福州、汉口等地相继成为茶叶外销的主要市场,其中上海成了各地茶商荟萃之处。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上海茶商多有设立经营改制、外销茶叶的茶栈,同时,各地茶商还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会馆、公所等行会组织。
1853年(咸丰三年),清政府开始征收厘金税。茶商贩茶,除纳引课茶税之外,凡遇厘卡,还要缴纳厘金。因此茶商的税务负担加重。但当时茶叶畅销国内外,茶商获利丰厚,茶商可抬高售价,把税务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但到光绪年间(1875~1908),外销茶叶开始遭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等国茶叶的竞争,销路日益壅塞,茶价急剧下跌。加上茶税、厘金过重,茶商境遇大困,许多人因此破产。茶商在此情况下,为图维持,不得不向外国资本贷款,遂受外商控制。到清末,茶商资本渐渐成为外国资本的附庸。
清代茶具
清代瀹茶仍然沿用明代的散茶撮泡法,同时茶具较明代更为统一。其中,明代的紫砂壶到了清代器形更为小巧,携带方便并且韵味优雅。除紫砂壶外,盖碗(又称三才杯)在清代的使用率极高,在清人看来,像征着“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盖碗是茶道的最佳辅器。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盖碗的使用除作用主泡用具外,更多的是泡、饮一体的茶具,一盏茶泡好之后,便以盖碗直接啜饮,并不分茶。
清代的茶具,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陷部位正好与碗底相吻。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清代的紫砂壶造型多样如:束柴三友壶、包袱壶、番瓜壶等,集雕塑装饰于一体,情韵生动,匠心独运。制作工艺,穷工极巧。嘉庆年间的杨彭年和道光、咸丰年间的邵大亨制作的紫砂茶壶,在当时名噪一时,前者以精巧取胜,后者以浑朴见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许多种新颖别致的紫砂壶造型,史称“曼生十八壶式”(当然不止十八种壶式)涵盖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紫砂壶的样式。“曼生壶”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