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1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经济的文化使者
——记湛江市供销社企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黄宝
林辉

  黄宝是现任的湛江市供销社副主任兼供销社企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他在供销社里工作的30年中,笔耕不辍,曾出版过《合作社实践与探索》等两本专著,发表论文110多篇,可谓“著作等身”。精诚的躬耕,也赢得同行的赞扬和认可。2009年他被广东省企业家协会授予“广东省经济学家”荣誉称号。

  早就听说广东湛江有一位叫黄宝的先生,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走进了黄宝的办公室……

  守护宗旨,他不容改变本真

  2002年11月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第5次“供销合作经济论坛”在杭州宝善宾馆召开。

  当时,全国不少基层供销社不堪重负,在困与乏中,开始从变卖资产,到遣散职工,清退社员股金,从东至西,从北到南,愈演愈烈。一位省供销社主任描绘被“改制”的基层供销社成了“收租子、守摊子、混日子”的“空壳社”,笑称有些基层班子是“3个主任1颗牙”(戏指老掉牙了)。

  基层供销合作社如何走好国企改制的道路?

  在粤西,杨柑、界炮等基层供销社,黄宝亲临“改制”的烽火,被灼得背部发烫,彻夜难眠。

  一篇题为“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造发展思考”的论文,被推到正在杭州召开的全国“供销合作经济论坛”,像在热锅上撤下一把盐。

  站在论坛发言席上,面对各有专长,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大学教授、研究员,他用最土的语言阐述合作社的比较优势。合作社既是劳动合作又是资本合作,社员是股东又是雇员;利益分配实行盈利返还或按社员交易额惠顾,社员既饮到出售产品的“头啖汤”,又分享流通、加工增值的“本分”;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不存在“大吓细”;财产管理由社员集体使用和民主控制,不允许“个人讲了算”,连政府拨给的扶持资金和补贴都当作企业公积金,让“蛋生鸡,鸡生蛋”。他把合作经济放在全球视野进行了有根有据的阐述,他指出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诞生于1769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弱势群体为争取公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选择。合作社发展是一种世界经济现象,已成为各国农民最基本、最普通的组织形式。

  股份制或许“唯利是图”,欠缺平等,莫能互助;公司加农户的产销模式或缺诚信,往往不自觉地把市场风险推给农户……

  掌声一浪盖过一浪,满场与会者对一位土里土气的合作社基层工作者及其“理论”,刮目相看。

  在黄宝的意识里,基层供销社是全国供销社系统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最前沿阵地,是为农服务宗旨的最终实现者。它的改革发展最终目标是办成企业经营实体,为农服务的载体和农村合作经济的联合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社不能改掉合作制,如是异化,便意味着“负祖忘宗”。

  国际合作社联盟在《合作社的定义、价值和原则》中载明:“合作社的基本价值是互助、民主、平等、公开和团结。合作社信奉诚实、公开的合作社社员的道德价值观。”

  欧美160年,中国100年合作社经久不衰,正是坚守罗虚戴尔的原则和宗旨。

  恪守宗旨,还体现他对社有资产的珍惜、厚爱和“寸土不让”。

  2010年,黄宝的一篇《社有资产的管理缺失和监管对策》,先后在《中国合作经济》、《中国供销通讯》和《广东合作经济》期刊发表,掀起一阵关于社有资产的热议。

  此文洋洋9000字,分社有资产与国有资产不同特征,经营管理缺失种种表现,加强监管对策等四个方面。第一次提出建立社有资产经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实际上早在2003年,他就提出建立联合社理事会——社有资产经营公司——出资企业的社有资产运营体制,只是孤掌难鸣。

  一位教育家说过,“同样听一堂课,会听的人收益无穷。”“我作为《广东合作经济》编辑,在阅读关于该文的稿评中,不自觉地卷入这场议论。”黄宝告诉我写这篇论文的初衷,来自一份某县审计部门对一位县供销社主任的离任审计报告。他说,严控社有资产流失,一不能改姓(改国有),二不能被占用,三是明确出资人,四是处置要依法,不能“社有私议”,五是运营要讲究科学、高效、考评有方,监管有力。

  只有深晓才能坚定。黄宝的笔端常指向与合作社原则和宗旨相关的供销社改革发展带根本性、普遍性、方向性的问题。2005年,他在党校处级班学习,写了一篇《解放思想转变供销社经济发展方式》的心得。2009年,他宣讲国务院40号文《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若干意见》时,写了《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一文,很快被《合作时报》刊登和收入光明日报出版社主编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集。广东省供销社副主任、广东合作经济学会会长、经济学博士牛宝俊,在为黄宝专著《合作社实践与探索》作序中曾有这样评价:“在理论探索篇里,作者这些观点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具有建设性、战略性的理论指导意义。调查研究篇并非一般的调查报告,具有实践探索性和可操作性。”

  书写供销,他不忘身体力行

  黄宝给人的印象很拘谨,一点也不浪漫,但一扯到做事业,却是热情奔放,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在他看来,写供销不仅挥毫研墨,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像滚滚的春雷,响彻大江南北。

  同年8月,一场湛江市供销社本级社有企业改革会议,移师于浸透改革开放热土的中山市召开。市社主任罗鸿基的别出心裁是让经理们踏浪珠三角,当改革弄潮儿。就在这次被人们喻为供销社改革发展的“遵义会议”上,形成了一份重要决议:组建湛江供销社企业集团股份公司。

  时任市社主任助理的黄宝身先士卒。当年他们如期完成慕股任务,又争取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司冠“广东”、“集团”称号,获得进出口经营权。次年6月7日“湛江供销”股票在中国证券电子交易系统挂牌上市。湛江供销从鲜为人知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供销社系统第一家上市公司。

  人们深知一个上市公司要做的事情绝非轻而易举。不久,黄宝接任了董事长,更是一如既往,躬亲耕耘。从市体改委、省证监委到国家证监委,日夜穿梭于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所、中国证券交易系统之间。股份转让、增资配股、资产重组,一次次资本营运举措,为的是延续湛江供销的历史,保持其蓬勃的生机。

  黄宝嘴上常挂一句话“没经实践检验的理论是苍白的。”书上、会上的经验或许与事实不完全相符。

  2011年3月,他向市供销社主任提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行活动”。

  需知,湛江市是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根据地”,而今,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仅由供销社参办的专业社有273家,占全市半壁江山。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业社如何依法运营,发挥应有作用?他期望用事实回答这一问题。

  于是,从3月9日至6月3日,他带着几位科长日夜兼程,横渡鉴江、九州江、南渡河,穿越螺岗岭、九龙山,走进果园、渔场、蔗林、菜地、超市,踏入农家、村委会,与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促膝谈心,询问产销和社员收入情况。

  在龙头供销社,他与李亚安主任挑灯切磋,基层供销社如何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同时,参与专业社产供销经营,成为它们的“龙头”。

  在信桥广源蚕桑专业社,他告诫蚕农如春蚕吐丝作茧一样,保持与专业合作社的订单关系,让社员既得到卖蚕丝的收入,又争取分享到加工出口的盈利返还。

  在与遂溪县布政村干部座谈,他与村党支书郑良商议,通过今年的火龙果节活动,创建万亩基地综合农业开发项目,增强带动农户力量。

  洋青农产品专业社理事长杨火花,设想在湛江市区办一间农民专业社专卖店,他答应帮她牵线搭桥。

  他与廉江市供销社领导班子讨论,如何实施“农超对接”,办好“平价商场”。

  ……

  为在全市范围开展创建示范社活动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一份专题调研报告摆在湛江市人民政府领导的办公桌上。

  黄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谓情有独钟,他在一篇题为《合作潮涌,谁主沉浮》农民专业社采访札记中写道“合作社是一间最普通、最规范、最成功、最有效教育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大学校,是开启农民富裕和幸福的一把金钥匙。创办专业社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去年以来,他主持举办了6期专业社培训班,还亲自授课,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标准》,给受训的365名理事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身相许缘于爱屋及乌

  当今社会,势利的浊流不自觉地向合作社净土泛滥,难免人心浮躁。初识黄宝的人自然萌生诸多疑惑:一位中山大学毕业生,呆在供销社30年,是“鲜花插在牛粪上”;在“处座”上18年巍然不动,那是“秀才担竹竿入巷”;放着董事长不当,却傻头笨脑地写文章。

  其实,黄宝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曾遇许多升迁的机会,譬如借调地委农村部可以不回来,与茂名分家时可以到茂名市委办,中国新闻社来函催调广东分社……有些是顺理成章的,甚至是不服从便没礼。正如他的一位深交劝他,“你公司上市了,你也应上市,你目前已站在人生巅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可是黄宝对人生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他说:“我感到欣慰的就是没有离开过合作社岗位,可能是一种机遇吧。”

  在他50岁生日的日记里,仍见一段自勉的语言“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扯到写文章,他十分淡然:“我不会下棋、打牌、唱卡拉OK,坐在饭桌旁与别人应酬侃大山,对我来说是件非常难受的事情。我的每篇文章都是利用工作中的‘咖啡时间’和节假日熬出来的。”

  黄宝本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合作经济是穷人的选择,农业又是合作社最活跃的领域。1995年在全国人大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一段感言:“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主要是以农业为生,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么你就是真正懂得穷人的经济学。”就是受这句话启发,黄宝才坚持潜心学习合作社理论,倾力宣传合作社文化。

  一位联合国劳工组织官员给国际合作社日致辞称“合作制是一个先进文明的制度,合作社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从事崇高的事业需要‘道德高尚’者的无私奉献。”

  文化是一个人的“内源”。“一个人对历史,对人生的真正贡献就是文化。”黄宝对合作社所以“爱屋及乌”,“以身相许”,是因为他崇尚合作社事业,甘当一位合作社文化的使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