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来临之前,2011年9月19日,袁隆平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实现了900公斤这个世界杂交水稻史前无古人的高峰,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
锲而不舍,几十年如一日
袁隆平锲而不舍地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他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86年,他又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世界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之后,他又提出了中国“超级稻计划”。而在这一研究领域里,我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
“高产必然低质”无根据
“高产水稻也能蒸出香喷喷的米饭来。”
当有媒体记者针对很多人的质疑提出问题:“超级稻产量高,但口感不好,是不是这样?”
袁隆平:“现在这个‘Y两优2号’,口感好得不得了咧!我这里有那个种植户王化永拿来的大米。‘袁隆平迅速站起身,跑出房间,叫秘书拿来大米。’小陈,你给大家每人分两斤米,回去煮煮尝尝。这可是国家二级优质米。你们回去吃吃就知道了,放水是1:1或者1:1.1,这是普通打米机打的,没有抛过光的,所以没有外面精加工后的大米好看。高产水稻也能蒸出香喷喷的米饭来。”
儿时一次郊游,决定一生命运
“我没有后悔,我有点雄心壮志,要改造。看到农民这么苦,我们学农的应该有这个义务,帮助农民发展农业。”
袁隆平之所以选择“农”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方向,他依然感慨于儿时的那次郊游。因为,正是这次郊游才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他回忆道,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郊游。老师就带大家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参观。一到园艺场,袁隆平看见那桃子红红的,结在树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儿开得那么漂亮。哎呀,这个农家楼这么美。那个时候正在演电影《摩登世界》,一下子让他想起卓别林的表演,窗子外边就是什么葡萄,牛奶呀……这一切,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学农。”他暗暗下了决心。
解放前,袁隆平的父亲担任过县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在北京铁路系统当了一名高级职员,是一位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母亲呢,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英语教师,当袁隆平提出要报考农校时,他们都曾极力反对过。
“当然。”他笑着说,“如果那个时候老师要带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也不会学农了。”而当袁隆平以一个农学院学生的身份参加土改,第一次住在农民家里,看到真正农村的时候,“苦累脏”的巨大反差,反而使他找到了用武之地。
“老头子,就等你了!”她叫邓哲,袁隆平先生的夫人,是袁隆平事业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几十年前,当他们走到一起来的时候,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几十年的坎坷,邓哲的那句“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给了逆境中的袁隆平以最大的安慰。为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四海为家,在三系法研究的前十年他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度过的,孩子出生时都没能在身边陪伴。即使现在,袁隆平在家的时间一年中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家中的一切重担全落在了邓哲一个人身上。这对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夫妻,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地互相搀扶着,走过风,走过雨。
两个心愿
伴随袁隆平的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袁隆平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袁隆平,这位八旬老者是我国的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
700公斤的目标花了4年,800公斤花了4年,而900公斤,花了7年。现在,他又提出下一个目标:1000公斤!
这位八旬老者,为什么似乎有无尽的能量,永不停歇?我想那是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吧。
(本报综合)